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其《致沃尔特·琼...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在其《致沃尔特·琼斯博士》信件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价:

整个说来,他(华盛顿)的性格是完整的,没有不道德的地方,在少数细节上漠不关心。说实在的,人品和时运从来没有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一个人造就成伟人,把他送入那些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行列。

(1)就你对华盛顿的了解,他的人品中有哪些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举例说明。(4分)

(2)造就华盛顿成为“值得人类永远景仰的英雄”的时运有哪些?(4分)

(3)据此总结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2分)

 

(1)以卓越的军事才能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拒绝了当国王的建议,确立了美国的共和制;努力促成1787年宪法的制定,建立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主动在连任两届总统后,宣布放弃总统竞选,确保了美国民主制度的正常运行。(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美国悠久的民主传统(从未经历君主制);美国人民对民主制度的追求;实行君主制的英国在美国的失败。(4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3)第一,要尽可能设身处地,避免对历史人物过于苛求;第二,应从不同的时空条件出发予以具体分析。(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确立美国共和制、制定1787年宪法、建立美国民主制度以及开创总统不得联任两届的先例等角度分析概括即可。第(2)问考查学生调动知识与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美国悠久的民主传统,如没有经历封建社会以及君主统治、美国人民最民主追求以及英国代议制模式失败的角度综合分析作答。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时围绕材料主旨结合所学回答即可,评价历史人物一般要遵循对历史人物客观评价、放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坚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一分为二遵循客观事实等角度评价。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华盛顿·事迹与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颁发,然而,中央二品以上的大臣,讲新政的只有李端棻一人,地方督抚中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比较得力。除此之外,各部堂官和各省督抚都观望、延宕、抵制,公开反对,拒不奉诏。

——范士华:《戊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

材料二 废除八股文损害了所有毕生准备科举考试的生员的前程……裁撤不必要的机构和三个巡抚的职位与创设十二个新局的建议,在所有现职官员中引发了解职的恐慌;要求任用有实际知识的人而不是按资历擢升现职者,在官场中引起不安全感;军事改革危及满族八旗和汉族绿营的特权,而反腐败的指责终止了太监总管李莲英最热衷的敲诈行为;变寺庙为学校的命令激怒了僧侣。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维新变法的效果如何?(3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反对变法的有哪几类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7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鸦片战役”以后,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音间)拔;经世致用观念之复活,炎炎不可以抑。又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

(1)依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人引进西学的原因,并概括其大致历程。(12分)

材料二  日本学者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2)结合欧洲和中国近代化的史实评述材料二的观点。(14分。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于1931年9月放弃金本位,中国货币对英镑的汇率大幅度上升。中国与欧洲的生丝贸易以英镑结算……10月,这些市场的交易开始缩减。

——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

(1)结合所学分析英国为什么要放弃金本位?这种做法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材料二  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四)提倡征工  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促进工业  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予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借以保障企业之安全与劳动工作。

(八)调整金融  鼓励民间之储蓄,活泼资金之融通,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介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1935年) 

(2)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中美两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在内容及本质上的相似之处。(5分)

(3)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了大萧条,为什么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却没有给中国带来繁荣富强?(4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强调中国史“当专讲历代帝王之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

(1)依据材料概括《奏定中学堂章程》体现的历史教育特点。(1分)

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

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

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

(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试析新中国形成这种史观的原因。(4分)

材料三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

一条主线: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

两个方向:人类历史可从纵向、横向进行研究。纵向系统以时间为序,横向系统反映地域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至关重要。

三个阶段: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勾勒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3)2011年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怎样的史观?据此史观,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起点时间和代表事件应该分别是什么?简析其主要依据。(9分)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欧洲美术流派中有反理性的苗头在潜滋暗长。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文艺作品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