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鸦片战役...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鸦片战役”以后,志士扼腕切齿,引为大辱奇戚,思所以自湔(音间)拔;经世致用观念之复活,炎炎不可以抑。又海禁既开,所谓“西学”者逐渐输入;始则工艺,次则政制。

(1)依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人引进西学的原因,并概括其大致历程。(12分)

材料二  日本学者福泽渝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2)结合欧洲和中国近代化的史实评述材料二的观点。(14分。提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1)原因:鸦片战争战败的刺激;经世致用学说的影响;被迫开放后的结果。(3分) 历程: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观念层次。(3分) (2)【评分说明】本问总分8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考生如果只从一个方面论述材料,最多能得6分。 【解答示例】欧洲的近代化先是经历了思想启蒙(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继而是制度建设(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最后是器物阶段(通过工业革命,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近代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则完全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即:由器物(洋务运动)到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思想观念(新文化运动),结果未能成功。正如福泽渝吉所言:“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所以,作者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失败与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密切相关。未能实现民族独立,成为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8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文字“鸦片战役以后;经世致用观念之复活;又海禁既开”等文字信息去概括作答;第二小问学习历程依据所学从器物、制度以及思想角度概括作答。第(2)问属于观点评述题,是典型的历史小论文撰写,解答此类题关键是先依据材料概括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本题观点依据材料二中“汲取欧洲文明,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来概括观点,然后结合中国近代化历程特点去比较作答。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西学东渐·历程及影响;西方人文精神发展·文艺复兴·特点及影响;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启蒙运动·特点及影响;资本主义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特点及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于1931年9月放弃金本位,中国货币对英镑的汇率大幅度上升。中国与欧洲的生丝贸易以英镑结算……10月,这些市场的交易开始缩减。

——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

(1)结合所学分析英国为什么要放弃金本位?这种做法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材料二  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四)提倡征工  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促进工业  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予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借以保障企业之安全与劳动工作。

(八)调整金融  鼓励民间之储蓄,活泼资金之融通,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介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1935年) 

(2)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中美两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在内容及本质上的相似之处。(5分)

(3)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了大萧条,为什么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却没有给中国带来繁荣富强?(4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该章程强调中国史“当专讲历代帝王之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

(1)依据材料概括《奏定中学堂章程》体现的历史教育特点。(1分)

材料二  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

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

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

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

(2)新中国的历史教育体现了怎样的史观?试析新中国形成这种史观的原因。(4分)

材料三  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

一条主线: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发展。

两个方向:人类历史可从纵向、横向进行研究。纵向系统以时间为序,横向系统反映地域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至关重要。

三个阶段: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勾勒从分散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3)2011年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怎样的史观?据此史观,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起点时间和代表事件应该分别是什么?简析其主要依据。(9分)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欧洲美术流派中有反理性的苗头在潜滋暗长。下列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文艺作品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19世纪末,有的物理学家表示:“19世纪已经将物理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只是修饰和完美这座大厦。”文中“物理大厦全部建成”是建立在下列哪一理论基础上的

A.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             B.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

C.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               D.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

 

查看答案

《互联网进化论》一书指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B.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C.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

D.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