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认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       B.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C.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准则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我们坚持认为,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闭关锁国”还是“贸易开放”,都应该是中国政府的自主选择,不应该成为发动战争的理由和借口。费正清的观点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未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D项不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查看答案

王阳明《传习录》载,“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这一主张

A.否定“存天理,去人欲”           B.科学指明了心与物的关系

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D.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秦律·均工》规定:“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岁赋红(功)与故等。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材料说明当时

A手工业官营制度开始形成           B注重管理手工业者劳动

C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D手工技艺的传承不再封闭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是如何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4分)

(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认识历史评价需要注意哪些因素?(2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对于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学界乃至变法者本身都有深刻的思考。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苟徘徊迟疑,苟且度日,因循守旧,坐失事机,则诸夷环伺,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必来。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臣闻方今大地守旧之国,未有不分割危亡者也。……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皇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的变法心态,这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有哪些影响。(5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分析这段材料是否挖掘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