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说明明代内阁不同于之前的宰相,A项错误。材料后半部分,说明皇帝对内阁的“票拟”都要重新审视,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内阁只是辅助皇帝,C项正确,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王阳明《传习录》载,“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这一主张

A.否定“存天理,去人欲”           B.科学指明了心与物的关系

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D.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秦律·均工》规定:“新工初工事,一岁半红(功),其岁赋红(功)与故等。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材料说明当时

A手工业官营制度开始形成           B注重管理手工业者劳动

C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D手工技艺的传承不再封闭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熙帝是如何处理与蒙古族关系、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4分)

(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认识历史评价需要注意哪些因素?(2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对于戊戌变法的最终失败,学界乃至变法者本身都有深刻的思考。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苟徘徊迟疑,苟且度日,因循守旧,坐失事机,则诸夷环伺,间不容发,迟之期月,事变必来。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臣闻方今大地守旧之国,未有不分割危亡者也。……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然则守旧开新之效,已断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夫皇上既知法之当变矣,既以康有为之言为然矣,而为能断然行之。必有藉于群众之议者何也,盖知西后之相忌,故欲藉众议以行之,明此事非出于皇上及康有为之私见也。而诸臣之敢屡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的变法心态,这对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有哪些影响。(5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分析这段材料是否挖掘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5分)

 

查看答案

(15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这是无法抗拒的时代潮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趋向统计年鉴》的两组数据

第一表  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

满分5 manfen5.com

第二表   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百分比)统计表

年份

发达国家间贸易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1965

59.0

32.5

3.8

1970

62.1

30.6

3.3

1975

46.6

38.4

7.2

1980

44.8

39.0

9.0

1985

50.8

35.3

9.0

1990

55.3

33.4

9.6

1995

47.0

37.7

14.1

(注:总数不足100归因于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国家未被区分,有误差。)

材料二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事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的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一个类似的机制。”

材料三  中国当代学者王加丰在《反现代化——全球化思潮产生的原因》一文说:“从整体看,500多年来世界现代化——全球化高歌猛进……(但)它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至今,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才是这个过程的佼佼者……仅从20世纪后期以来,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各种新的反现代化——全球化力量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反现代化——全球化往往相当于反对不平等的世界分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两表,概括分析二十世纪后半期世界出口贸易发展的特点。(3分)

(2)阅读材料二、三,分析对比东西方学者对经济全球化认识的异同点。(4分)

(3)请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二战以来的历史知识,就“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化”自拟观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8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表述成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