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个人”作为单独的自治单位,独立于家庭、社区和社会秩序之类的集体性概念之外。有学...

“个人”作为单独的自治单位,独立于家庭、社区和社会秩序之类的集体性概念之外。有学者认为,“个人”所具有的这一内涵,“只有到了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才得以形成”。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应是

A.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

C.启蒙思想强调人的“理性”         D.《人权宣言》宣称人生而自由平等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只有到了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才得以形成”等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故B项正确;A项是公元前5世纪,排除;C项是在17、18世纪,排除;《人权宣言》颁布于1789年,故排除D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七七’是中国一个承上启下的年头。这一年,我们沉睡了十年的民族醒了,它彰显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转折。”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事变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恢复高考制度                     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查看答案

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对外贸易的发展                   B.“大跃进”的推动

C.实施“一五”计划                 D.纠正“左”倾错误

 

查看答案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1923—1926年的频度高于前两段时期,其原因是

起止时间

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

0.78%

2.45%

25.14%

A.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土地革命的开展

 

查看答案

作为临时国会的参议院,自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中间经一次改选,至1913年4月8日在北京自行解散,在1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开会220次,议决230余案。这一系列会议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是对议会政治的实践

C.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D.核心议题是制定《临时约法》

 

查看答案

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