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1923—192...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1923—1926年的频度高于前两段时期,其原因是

起止时间

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

0.78%

2.45%

25.14%

A.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土地革命的开展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23—1926年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因此“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很高,故C项正确;1927年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故A项错误;1918年十月革命就已在中国产生广泛的影响,故B项错误;1927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之后,才开展土地革命,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为临时国会的参议院,自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中间经一次改选,至1913年4月8日在北京自行解散,在1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开会220次,议决230余案。这一系列会议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是对议会政治的实践

C.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D.核心议题是制定《临时约法》

 

查看答案

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查看答案

“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查看答案

图为《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的纹饰。从上至下,第一层是采桑和习射的场面,第二层是猎射和宴飨的场景,第三层是水战和攻城战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

满分5 manfen5.com

A.战争频繁社会动荡B.青铜制造处于鼎盛时期

C.人们开始养蚕缫丝织绸D.人们普遍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

 

查看答案

(26分)在人类的历史上,各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兴起与没落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重商主义约产生于15世纪末,18世纪中期开始走向没落,支配了西方经济主流话语近300余年。彼时,西欧封建制度趋于瓦解,城市兴起,在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是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一个主张建立强大中央集权、拥护国家干预主义和殖民主义,为经济掠夺进行辩护的学派——重商主义学派兴起。

——摘编自《重商主义支配欧洲300年》

材料二  “耕稼劝,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税可均而国用可足。”

——【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在16世纪西欧和中国分别实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并从经济方面分析成因。(12分)

(2)有观点认为,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政策都相继没落。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上述观点。(6分)

(3)结合背景说明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