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冯梦龙在小说集《醒世恒言》写到:“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
A.是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B.可作为研究明代文学的直接材料
C.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D.说明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技术水平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有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选官制度是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A.“周公……立七十一国” 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26分)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4分)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8分)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5分)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9分)
(26分)熊猫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熊猫外交和熊猫的国际形象也在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对其救济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此举开创了近现代“熊猫外交”的政治性赠送模式。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赠送大熊猫统计表(1957—1982年)
时间 | 受赠国家 | 数量 |
1957—1959年 | 苏联 | 2只 |
1965—1980年 | 朝鲜 | 5只 |
1972年 | 美国 | 2只 |
1972—1982年 | 日本 | 4只 |
1973年 | 法国 | 2只 |
1974年 | 英国、联邦德国 | 各2只 |
1975年 | 墨西哥 | 2只 |
1978年 | 西班牙 | 2只 |
——《新世纪周刊》,2005.5
材料三: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国政府推行“熊猫外交”的国内背景和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的特点,并概要分析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带来的影响。(10分)
The Beatles即披头士,是一支成立于1960年的英国著名摇滚乐队,他们服饰怪异,使用乐器简单、随意,节奏“离调”,以反叛的形象表达他们对传统理性的否定。与这一风格吻合的作品是
A.《离骚》 B.《西风颂》 C.《人间喜剧》 D.《等待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