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

(26分)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4分)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8分)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5分)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9分)

 

(1)背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主体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和发展(郡县制下对乡村管理的需要);宗法制的影响;农耕经济发达;科举制的促进;(4分,每点2分,政治与经济不能重复打分。每个知识点,表述不成句只给1分) (2)影响:维新派宣传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和君民共治等思想,进行戊戌变法;革命派提倡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推翻帝制,颁布《临时约法》;实业家创办民族工业,实业救国;立宪派参与、推动清末新政,鼓励工商、废除科举、预备立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文学革命;创办报刊、引领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近代化。(8分,每点2分,要求史论结合,答出4点即可。如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4个方面分析,亦可酌情给分;只简单罗列如“戊戌变法”等史实,没有说明,得1分,最多4分;只写派别不给分) (3)①不存在。各种政治运动,如反右扩大化、“文革”、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打压;经济改造,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化,包括房屋在内的私有财产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受苏联模式影响,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平均主义;国民经济结构严重不协调,偏重国防重工业,与国民消费生活有关的轻工业、服务业严重滞后,农副产品严重短缺;经济总量增长较慢,人均收入没有实质增长。 ②存在。比广大农民和集体企业更有保障的国营企业职工;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权力的普通干部;为工农兵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部分科技和文艺知识分子(4分)。 (5分,判断1分,要求史论结合,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只有判断,无分析,不得分;只简单罗列史实,最多给2分) (4)标准:从财产到职业(行业)。(3分,答“注重财产到注重知识的专业人员或技术人员”也可给3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只罗列现象的变化,最多给2分)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经营者革命;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第三产业的兴起(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新经济的产生;现代教育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黄金发展时期;(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给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政治、经济背景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特征进行思考,可归纳出政治方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和发展、宗法制的影响、科举制的促进;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农耕经济发达 (2)首先结合所学知识推导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中产阶级包括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和实业家,从这些阶层参与中国近代化的史实中分析其思想主张、实践活动以及产生的积极作用来进行说明即可。 (3)本题属于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理由充分即可,结合自身知识储备,选择不存在更好一些,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结合20世纪50、60年代的史实进行说明,如政治方面:反右扩大化、“文革”、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打压;经济方面: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平均主义;国民经济结构严重不协调,偏重国防重工业,与国民消费生活有关的轻工业、服务业严重滞后,农副产品严重短缺;经济总量增长较慢,人均收入没有实质增长等。如果选择存在,结合材料二中“工业中的管理者”“政府官员”“ 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等信息,可从国营企业职工、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普通干部的权力、部分科技和文艺知识分子等方面来说明。 (4)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种“小企业主、小农场主”“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可归纳出划分标准由注重财产到注重知识的专业人员或技术人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归纳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经营者革命、人民资本主义的出现、第三产业的兴起、新经济的产生、现代教育的发展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戊戌变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经营者革命、人民资本主义、第三产业的兴起、新经济的产生;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熊猫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熊猫外交和熊猫的国际形象也在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对其救济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此举开创了近现代“熊猫外交”的政治性赠送模式。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赠送大熊猫统计表(1957—1982年)

时间

受赠国家

数量

1957—1959年

苏联

2只

1965—1980年

朝鲜

5只

1972年

美国

2只

1972—1982年

日本

4只

1973年

法国

2只

1974年

英国、联邦德国

各2只

1975年

墨西哥

2只

1978年

西班牙

2只

——《新世纪周刊》,2005.5

材料三: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国政府推行“熊猫外交”的国内背景和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的特点,并概要分析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带来的影响。(10分)

 

查看答案

The Beatles即披头士,是一支成立于1960年的英国著名摇滚乐队,他们服饰怪异,使用乐器简单、随意,节奏“离调”,以反叛的形象表达他们对传统理性的否定。与这一风格吻合的作品是

A.《离骚》       B.《西风颂》      C.《人间喜剧》    D.《等待戈多》

 

查看答案

苏联某时期,国家把法律、监视和意识形态控制的触角伸向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充满了恐惧、伪装和绝望,耳语成为日常生活的特征。这一时期是

A.十月革命胜利初期                 B.新经济政策期间

C.斯大林统治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叶,“由于一切生产资料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这一观点认为,促使世界面貌发生改变的深层原因是

A.殖民掠夺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垄断组织的产生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托马斯·班德认为:“在1776年美国革命乃至巴黎和约签订前的美国历史都是地方史或者单个州的历史,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国史”。真正开始改变这个局面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人权宣言》发表

C.《邦联条例》                      D.1787年宪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