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熊猫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熊猫外交...

(26分)熊猫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熊猫外交和熊猫的国际形象也在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对其救济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此举开创了近现代“熊猫外交”的政治性赠送模式。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赠送大熊猫统计表(1957—1982年)

时间

受赠国家

数量

1957—1959年

苏联

2只

1965—1980年

朝鲜

5只

1972年

美国

2只

1972—1982年

日本

4只

1973年

法国

2只

1974年

英国、联邦德国

各2只

1975年

墨西哥

2只

1978年

西班牙

2只

——《新世纪周刊》,2005.5

材料三: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国政府推行“熊猫外交”的国内背景和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的特点,并概要分析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带来的影响。(10分)

 

(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答出“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亦给2分) 目的:感谢美国;争取美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更多的同情和援助。(任答1点给2分) (2)特点及原因: 特点一:政治性赠送。(2分) 原因:中国外交形势严峻,迫切需要改善外交环境。(2分,答“大熊猫保护意识不强”“重视与受赠国关系的改善,实行情重礼重的外交风格”等给1分) 特点二:以1972年为界,主要赠送对象由社会主义国家扩大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4分) 原因:前者,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2分,只答“两极格局”“冷战”给1分)。后者,中国与日、美等逐渐实现关系正常化(国际社会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与西方关系缓和)(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小题总分为12分,每点2分。但考生只答出第二个特点并分析原因,最多只能给8分;如考生归纳“赠送给朝鲜最多熊猫”等其他特点,分析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3)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答“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给1分)。(总分6分,每点2分。考生笼统回答“改革开放”只给2分;只从改革或开放单个方面回答的,最多4分;只从国际环境这一外部有利条件回答的,只给2分。各个方面都有作答,但只简单罗列史实,每点1分,最多4分) 影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增加反霸(社会主义世界)力量;进一步冲击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加强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4分,言之有理,每点2分,答“给欧美带来复杂心态”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背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1941年”即可归纳出抗日战争;第二小问目的,联系所学知识可概括出感谢美国,争取美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更多的同情和援助。 (2)观察表格里的时间和受赠国家,我们可以看出赠送大熊猫的国家在当时都是与我们关系较为密切或者是关系得到改善的国家,因此可得出特点之一是政治性赠送,原因结合表格时间和所学知识,可归纳出中国外交形势严峻,迫切需要改善外交环境;从表格里的时间和受赠国家还可以看出1972年以前受赠对象主要是苏联、朝鲜社会主义国家,1972年以后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可得出特点之二是以1972年为界,主要赠送对象由社会主义国家扩大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在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后者,中国与日、美等逐渐实现关系正常化。 (3)第一小问中国崛起的原因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进行分析,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等;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对中国、对世界两个角度思考,如提高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冲击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边倒;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The Beatles即披头士,是一支成立于1960年的英国著名摇滚乐队,他们服饰怪异,使用乐器简单、随意,节奏“离调”,以反叛的形象表达他们对传统理性的否定。与这一风格吻合的作品是

A.《离骚》       B.《西风颂》      C.《人间喜剧》    D.《等待戈多》

 

查看答案

苏联某时期,国家把法律、监视和意识形态控制的触角伸向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充满了恐惧、伪装和绝望,耳语成为日常生活的特征。这一时期是

A.十月革命胜利初期                 B.新经济政策期间

C.斯大林统治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查看答案

19世纪中叶,“由于一切生产资料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这一观点认为,促使世界面貌发生改变的深层原因是

A.殖民掠夺                         B.工业革命的推动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垄断组织的产生

 

查看答案

美国学者托马斯·班德认为:“在1776年美国革命乃至巴黎和约签订前的美国历史都是地方史或者单个州的历史,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美国史”。真正开始改变这个局面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人权宣言》发表

C.《邦联条例》                      D.1787年宪法

 

查看答案

某思想家认为:人不是完全自由的,但也不完全是一个奴隶。就一个人所具有的自由来说,他需要一种个体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一观点体现了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信仰得救       C.理性主义      D.天赋人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