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近代某时期通行护照,从中可知当时广东
A.军民北上抗击八国联军
B.曾经为武装反清进行过动员
C.支持五四运动中的北京学生
D.国民革命军向北洋军阀进军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私有制 B.经世致用 C.重本抑末政策 D.资本主义萌芽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忆樊楼”是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写的一首“汴京纪事”诗。符合当时“樊楼”情形的是
A.说书人解说《西游记》 B.陈设青花瓷,古朴典雅
C.艺人在戏台表演京剧 D.设有“瓦子”,服务直至深夜
“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 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
C.百家争鸣的出现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26分)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1)控制和利用海洋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17世纪前后东西方国家是如何追求海权的?(4分)由此造成的历史命运有何不同?(4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逐步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中国政府为改变这种命运曾做出过怎样的努力?(2分)
(3)新时期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权及海洋的和平利用与开发,请简要分析其国内外背景。(6分)
(4)综合上述资料,谈谈各国对海权不同追求给我们带的深刻反思。(4分)
(26分)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等育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材料一 17—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600 | 1670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8.25 | 13.5 | 21.0 | 27.5 | 51.0 |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因素及该变化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二 孙中山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针对内忧外患、百病丛生、满目疮痍的现实,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极富概括力的说法,如此准确,如此简明,这三个词几乎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内核,是他外察世界潮流,内顾中国实情,深思熟虑的结晶。
——傅国涌《孙中山,近代政治文明的一束曙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指的是什么?(2分)材料中的“世界潮流”和“中国实情”分别有哪些表现?(6分)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4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