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

(26分)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1)控制和利用海洋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17世纪前后东西方国家是如何追求海权的?(4分)由此造成的历史命运有何不同?(4分)

(2)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逐步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中国政府为改变这种命运曾做出过怎样的努力?(2分)

(3)新时期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权及海洋的和平利用与开发,请简要分析其国内外背景。(6分)

(4)综合上述资料,谈谈各国对海权不同追求给我们带的深刻反思。(4分)

 

(1)西方: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重视发展海权,主动创建海军,争夺对海洋的控制;(写出其中一国的追求,即可得2分)东方;明清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海权意识淡薄。(2分) 命运:西方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成为16世纪典型的殖民帝国;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主地位。(写出其中一个代表国 即可得2分)东方的清政府逐步与世界脱轨,落后于世界。(2分) (2)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实力强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的海权逐步丧失;清政府统治腐败,不重视海防;国家贫弱无法建立强大的海军;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答出3点即可得6分) 努力:晚期政府曾通过洋务运动,创建水师。(2分) (3)背景:国际上,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对海洋的争夺激烈等; 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政府海权意识增强等。(答出3点即可得6分) (4)反思:①海权决定国家兴衰;②过度发展海权损伤国民经济;适度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维护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③国家应该保护自己的海洋领土主权,努力维护海洋利益。(每点2分,共4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新航路的开辟和中国闭关锁国的史实来分析,可概括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重视发展海权,主动创建海军,争夺对海洋的控制;明清政府,推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海权意识淡薄;第二小问命运结合西方新航路开辟,进行殖民扩张的影响和中国闭关锁国,在近代被动挨打的史实来分析即可,如西方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成为16世纪典型的殖民帝国;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海上霸主地位。东方的清政府逐步与世界脱轨,落后于世界。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史实,从内外因的角度来思考,如西方资本主义实力强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的海权逐步丧失;清政府统治腐败,不重视海防;国家贫弱无法建立强大的海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是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 (3)背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联系相关史实进行归纳即可,如国际上,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对海洋的争夺激烈等;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政府海权意识增强等。 (4)反思即经验和教训,从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和中国的被动挨打的史实中可以总结出海权决定国家兴衰;过度发展海权损伤国民经济;适度发展海权,能够促进国运兴盛,维护国家在世界上的利益;还可结合时政热点谈做法,如国家应该保护自己的海洋领土主权,努力维护海洋利益。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的崛起;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等育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材料一  17—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1600

167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825

135

210

275

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因素及该变化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二 孙中山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针对内忧外患、百病丛生、满目疮痍的现实,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极富概括力的说法,如此准确,如此简明,这三个词几乎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内核,是他外察世界潮流,内顾中国实情,深思熟虑的结晶。

——傅国涌《孙中山,近代政治文明的一束曙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指的是什么?(2分)材料中的“世界潮流”和“中国实情”分别有哪些表现?(6分)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4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4分)

 

查看答案

“运用不断翻新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从各个角度和各个侧面,表现出一种更高意义的真实,内心的真实,从而反映出世界的荒诞,人生的虚无和生存的荒谬。”具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

A.表达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

B.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

C.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

D.表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

 

查看答案

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可以佐证作者观点的是

①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②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  ④欧洲走向联合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1946年,美国一报刊上刊登了一幅政治漫画,名为《we tried everything but dynamite》(除了炸毁它,我们已经用尽了各种办法) ,此漫画的出现表明

满分5 manfen5.com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冷战序幕揭开

C.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D.柏林危机出现

 

查看答案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表明

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进步性和革命性   B.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

C.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D.资产阶级已经堕落为毫无进步性的魔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