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法国王廷对戏剧进行了自上而下的...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法国王廷对戏剧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美学规范。18 世纪,狄德罗等知识分子又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拉入戏剧,同时清整了剧场观剧形式,一套高雅的戏剧美学和戏剧生活方式逐渐建立,……剧场不再是一个各阶层混杂, 民众自由表达情绪的集体狂欢场所, 而逐渐成为地位、财富与知识占有者们的专利。……戏剧与大众的距离逐步拉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大批文化界及戏剧界人士……面对戏剧脱离大众,被资产阶级垄断的状况,纷纷表示强烈不满。

——罗湉《民众戏剧之争——二十世纪上半叶法国戏剧普及运动》

材料二  近代戏曲改良运动既是近代戏曲自身发展的需求,包含先进知识分子启蒙新民思潮的因素,更是西方戏剧文学观念冲击的结果。……1900年代,梁启超等知识分子尽管对中国戏曲多有批判,但他们至少认为旧剧加以改良是可以作为启蒙新民之利器的。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则论调陡转,出现了废除戏曲的新青年派,并在舆论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马跃敏《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

1)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戏剧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出现戏剧顶峰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一,指出1720世纪初法国戏剧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趋势的形成原因。(10分)

3)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青年派出现并在舆论上占据了压倒性优势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戏剧观。(10分)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文艺领域需要贯彻哪一方针?(2分)

 

(1)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文思想的起源;执政者的大力提倡;一批杰出剧作家的创作。(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趋势:戏剧逐渐脱离大众;戏剧逐渐被资产阶级垄断。(4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原因:①17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服从王权的统一意志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显著特点。 ②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➂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并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民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新文化运动强烈反对封建旧文化。(6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价:适应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2分)存在着绝对否定的思想,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2分) (4)“百花齐放”。(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古希腊戏剧属于文艺范畴,出现戏剧顶峰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个人等方面分析。政治上,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执政者的大力提倡。经济上,工商业发达。思想上,人文思想起源。还有杰出剧作家的创作等。 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概括法国戏剧发展的趋势,“戏剧脱离大众,被资产阶级垄断”。 分析趋势的形成原因,结合时间段内法国重大政治、经济、思想的有关史实回答。17世纪的法国,君主专制;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运动进入高潮;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 第(3)问,对于中国近代史上一些事件的原因,一般都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政治上,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推动;经济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新文化运动强烈反对封建旧文化。对戏剧观的评价,可以联系新文化运动评价的相关问题,概要回答。一方面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思想解放,另一方面存在着绝对否定的思想,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4)问,本小题考查获取题目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于新中国的文化事业,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在文艺上实行“百花齐放”,在学术上,实行“百花争鸣”。回答本小题要注意审题,要求回答的是文艺领域需要贯彻的方针,只需要回答“百花齐放”即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影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放置于世界文明史中,我们或可以发现,两汉时期,“世界时间”确乎是在西方的罗马城和东方的西安、洛阳。公元6世纪之后,中国独享“世界时间”长达一千年之久。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进步声浪越来越响,到18世纪,“世界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造成“世界时间”大挪移的原因,不是自然性的,不是资源性的,而是制度性的。首先是政治制度,然后是经济和文化制度。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20089月,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史学教授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学石里克教授共同创造出的新词“Chimerica(ChinaAmerica的组合),借以强调中美经济关系联系的紧密性,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

——百度百科《Chimerica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汉时期“世界时间”在东、西方的具体表现。(4分)

2)据材料二,结合史实归纳“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进步声浪越来越响”的表现。(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Chimerica”产生的背景。如何理解“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10分)

4)从上述“世界时间”的挪移过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4分)

 

查看答案

一战后,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创作了《荒原》。诗人笔下的“荒原”,荒是水荒,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这一作品的创作风格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决策者态度的变化被流行的学术观点所强化了。凯恩斯主义者们被疏远了,失去了他们对政策的影响力。”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

C.经济危机和“滞胀”的出现         D.第三产业和“新经济”出现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这一现象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战时共产主义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模式

 

查看答案

1870年以后,在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中,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又发生另一变化,这种新形式的突出的特点表现在投资银行家开始成为在经济事业中居支配地位的人物。”材料观点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

A.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B.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C.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