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

佛山《梁氏家谱》中记载:“明宣德四年,祖庙门前明堂狭隘,又多建铸造炉房,堪舆家言,玄武神前不宜火炎,慧(梁文慧)遂与里人霍佛山浼炉户他迁。”由此可见当时佛山

①居民仍有宗法观念      ②铸造业兴盛 

③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④居民重视风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的大体含义是明代宣德年间,梁家为扩建祠堂恳求与从事铸铁工作的邻居交换土地,劝其迁建他处。从中不难发现梁家宗法祭祀观念较强,同时也能得出此地由于铸造业发达以及人们在建筑是均有较强的风水观念,所以①②④三项说法正确符合材料和史实,③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宋代经济状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经济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高超,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代打破坊市界限,疏于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查看答案

《孟子》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这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礼乐制度崩溃   

C.宗法制的影响    D.人本思想盛行

 

查看答案

(26分)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请回答下列有关农民的三个问题:

(1)19世纪中后期的东西方都面临着社会重大变革,简述这一时期英国、俄国和中国农村的农民所处的境况。(12分)

(2)简要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苏联政府对农民政策的异同。(10分)

(3)2005年12月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在香港召开时,接近一百个南韩农民代表纷纷纵身跃入维多利亚港,他们穿着橘色救生衣,拿着旗帜在水中来回游动,并挥拳叫嚷。一名男子喊道:“WTO逼我们去死!”。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查看答案

(26分)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朝贡”,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称藩纳贡”,接受册封,清朝则以“天朝”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材料二: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请回答:

(1)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挑战。举一例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这一体系作出的努力。结果如何?(4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说的“转变”?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4分)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各有何依据?(8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围绕其判断展开外交活动的?(8分)

 

查看答案

关贸总协定规则只适用于货物贸易,而世贸组织的规则涵盖了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知识产权协议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第三世界团结斗争                 D.国际格局发生剧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