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26分)社会结构的变迁必然导致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请回答下列有关农民的三个问题:

(1)19世纪中后期的东西方都面临着社会重大变革,简述这一时期英国、俄国和中国农村的农民所处的境况。(12分)

(2)简要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苏联政府对农民政策的异同。(10分)

(3)2005年12月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在香港召开时,接近一百个南韩农民代表纷纷纵身跃入维多利亚港,他们穿着橘色救生衣,拿着旗帜在水中来回游动,并挥拳叫嚷。一名男子喊道:“WTO逼我们去死!”。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1)英国:农民出现分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雇工;移民海外的:寻求新的发展机会。(4分) 俄国:政治上:逐渐变成自由人,但不彻底的改革使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逐渐分化为农场主或沦为雇工。(4分) 中国: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农民生活困苦;部分农民爆发起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社会动荡不安;极少数破产农民流向城市,沦为雇工。(4分) (2)相同点:政府都采用行政手段加强了对农业的管理和控制。(2分) 不同点:美国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提供补贴等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苏联通过集体化,把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8分) (3)世贸组织和全球化给部分农民带来了灾难,侵害了他们的利益,部分人已经无法忍受,于是通过极端方式表示抗议;但是,全球化必然促进国际贸易和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求辩证看待该现象,涉及一个角度只给2分)。(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历史解题要非常注重题目所给出的时间、地点、区域等名词。本题目所考查的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俄国和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实际考查是这个时期社会背景。通过时间“19世纪中后期”可以知道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通过圈地运动,使广大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了自由劳动力,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俄国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变革了俄国的生产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农奴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比较题,一般都要分相同点和不同点来作答。材料给出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苏联”“农民政策”,由此可知,本题考查的应该是罗斯福新政当中关于农民政策和苏联斯大林执政时期的农民政策的比较。 由题干中“世贸组织”“WTO逼我们去死”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不仅包括消极影响,还应该包括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要会学会辩证地看待。这道题也反映当今世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就是反经济全球化,但不管如何时代的潮流就是经济全球化,我们想获得发展就得把握住这个机会。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圈地运动;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全盘集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朝贡”,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称藩纳贡”,接受册封,清朝则以“天朝”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材料二: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请回答:

(1)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挑战。举一例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这一体系作出的努力。结果如何?(4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说的“转变”?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4分)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各有何依据?(8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围绕其判断展开外交活动的?(8分)

 

查看答案

关贸总协定规则只适用于货物贸易,而世贸组织的规则涵盖了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知识产权协议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第三世界团结斗争                 D.国际格局发生剧变

 

查看答案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了5名自己信任的最高法院法官,并被批准。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它在解释宪法是既深刻又迅速,它扫除了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符宪法的怀疑。”这个“罗斯福法院”

A.是罗斯福总统违法宪法的产物       B.虽违宪,但有利于新政的实施

C.反映了总统的实际权利有所扩大     D.是罗斯福总统操作司法权的结果

 

查看答案

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

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查看答案

“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的“他”

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趸       B.致力于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

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       D.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