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

(26分)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朝贡”,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称藩纳贡”,接受册封,清朝则以“天朝”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材料二: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请回答:

(1)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挑战。举一例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这一体系作出的努力。结果如何?(4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说的“转变”?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4分)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各有何依据?(8分)请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围绕其判断展开外交活动的?(8分)

 

(1)1882年因法国侵略越南而爆发中法战争;1894年又因日本侵略朝鲜而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新约》中国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崩溃。(4分) (2)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屡战屡败,丧权辱国,认识到自身的落后;西学的传播,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接触西方先进文明。(4分)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的依据:二战后,两极对峙;美苏争霸;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美国敌视新中国;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等。(任答2点4分)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的依据:美苏形成核均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任答2点4分) 毛泽东时代的外交: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中苏结盟,抗美援朝;支持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促进第三世界的崛起;70年代,与美国、日本、欧洲结成一条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任答2点4分)邓小平时代的外交: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来处理国际关系;提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如: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用“共同开发”的办法解决与一些邻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与东欧各国和前苏联的关系正常化;主动加入各种国际组织和倡导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倡导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等。(任答3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解释了什么是传统的宗藩体系,举例了朝鲜,越南等国的宗藩关系,但这一些关系在近代受到了挑战,问清政府维护这些关系所做的努力,其实考查的是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与这些地区有关的战争的原因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材料阐述了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的变化,视洋人为“野”到“文明”,自认为野蛮。从材料中的“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可知这是中国不断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题目就此问转变的原因,其实考查的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原因或者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据此就可以作答了。 材料所给的时间是“1978年前后”,又提出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外交活动差异。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有国家利益,国家性质,意识形态,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当时的国内外形势。题目所问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不同判断的依据和展开的外交活动,实际考查是1978年前后,中国当时所属国际背景和这期间取得外交成就。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影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背景;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改革开放时期的背景及措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关贸总协定规则只适用于货物贸易,而世贸组织的规则涵盖了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知识产权协议等多个方面。由此可见,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B.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C.第三世界团结斗争                 D.国际格局发生剧变

 

查看答案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提名了5名自己信任的最高法院法官,并被批准。人们称新法院为‘罗斯福法院’。它在解释宪法是既深刻又迅速,它扫除了一切关于新的社会与经济立法是否合符宪法的怀疑。”这个“罗斯福法院”

A.是罗斯福总统违法宪法的产物       B.虽违宪,但有利于新政的实施

C.反映了总统的实际权利有所扩大     D.是罗斯福总统操作司法权的结果

 

查看答案

列宁曾忧心地说:“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斯大林和他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

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D.“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查看答案

“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的“他”

A.始终是斯大林政策的忠实拥趸       B.致力于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

C.开展了以农业为突破口的改革       D.把重工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查看答案

美国历史学家J·卢姆说: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10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美国之所以能建立共和的原因有

①北美殖民地有自由、自治的传统      ②教育普及,自由思想的传播

③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北美的封建统治根深蒂固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