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2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

(22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德国的幼儿园在F.W.A.福禄贝尔推动下有很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数量不断增加。

以普鲁士地区为例,1867—1881年间新建的学校达6000多所。而职业教育与实科学校教育的发展尤为突出,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摘编自马立志《成功的教育》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加快了课程改革的步伐。《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要开发有关自然科学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5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中。1986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公布高中课程改革计划,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原联邦德国和英国都把人文科学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这其中,为了重建精神价值,恢复道德教育,各国都对道德价值观念和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越来越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和“校外教育设计”之中。                                    ——摘编自卜玉华《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德国教育处于世界领先的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4分)这些改革措施有何意义?(6分)

(3)材料三反映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课程改革的什么发展趋势,(2分)并简要分析发生这种变化

的主要原因。(4分)

 

(1)背景:①德国结束封建割据,实现了国家统一;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③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推动。(6分) (2)改革特点:倡导男女平等;注重实践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废除封建教育,提倡共和、民主教育等。(4分) 意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促进了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等。(6分) (3)趋势:在课程内容上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结合)。(2分) 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家间科学技术竞争加剧。同时,物质基础与精神价值观之间谋求平衡。(言之有理即可)(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背景从材料一中“19世纪晚期德国的幼儿园在F.W.A.福禄贝尔推动下有很大发展”的信息,联系19世纪晚期德国政治经济状况,可归纳出德国结束封建割据,实现了国家统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推动。 (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来归纳即可,从“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可归纳出倡导男女平等;注重实践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从“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的信息可归纳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的信息可归纳出废除封建教育,提倡共和、民主教育等。第二小问意义可从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培养人才、促进教育近代化等角度来归纳即可。 (3)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四中“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列入5门核心课程(另外三门是英语、历史和地理)”“规定必修课设物理和自然科学。各国在课程的设置上,把人文科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等信息可概括出在课程内容上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并重。第二小问主要原因可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平衡等角度来分析思考。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的统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教育改革;历史上重大改革·现代世界的改革·西方国家的教育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30分)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既是一个生活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它还曾经是一个权力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注:指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特点)。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家庭手工作坊)构成(表4)

表: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构成(单位:人)

男主人

女主人

孩子

帮工

学徒

女仆

1

1

3

4

2

2

——根据哈罗德·帕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

材料三  在英国至少从1530年开始,他们已不再认为独身是一种美德,相反,他们认为婚姻是由上帝创立的……他们主张把宗教和家庭联系起来,过一种理想的宗教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宗教信徒除了去教堂礼拜与圣餐外,在家中也进行祈祷与阅读《圣经》。

——引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04期(作者:蔡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乡下,家庭很小的经济因素是什么?(4分)中国古代一些家庭规模

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的特点,请结合古代政治史分析其制度根源。(4分)

(2)现代家庭是亲人居住、消费和情感寄托的单位。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的英国家庭还有哪些更宽泛

的功能?(4分)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些功能在现代家庭中衰退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哪类人?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宗教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6分)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试分析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

关系。(6分)

 

查看答案

2013913,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第十三次元首峰会上指出“上合组织成员国应完善执法安全合作体系,建立应对安全威胁和挑战的综合中心,合力打击三股势力”。上合组织成立以来先后举行10余次规模不等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演习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这表明上海合作组织

A.是具有结盟性质的军事政治组织      B.有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有利于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D.体现了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查看答案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查看答案

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材料表明当时美国

A.外部债务大幅度下降                B.掌控着国际金融霸权

C.黄金的储备不断增加                D.任意调整黄金与美元比价

 

查看答案

列宁要求无产阶级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拣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我们就是要用这些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为此所采取的措施是

A.将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纲            B.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