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刚成立时...

(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政府刚成立时,参与维新的功臣——多是些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充满对欧美社会的美好憧憬,决心把西方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到规范制度统统搬进日本,……正如伊藤博文在启程之初草拟《奉命使节要点》中所写: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二  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改革的目标。(4分)

(2)两则材料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何体现?对此加以评价。(11分)

 

(1)改变落后状况,实现文明开化;成为世界强国,与欧美各国平等。(4分) (2)变化:由全盘照搬欧美各国先进政治制度转向仿效德国政治制度。(3分)体现: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内阁对天皇负责(建立近代天皇制);建立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把军队置于天皇指挥之下。(4分)评价:促进日本政治近代化;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要根据材料“充满对欧美社会的美好憧憬,决心把西方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到规范制度统统搬进日本”、“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进行概括分析。 (2)题的前一问要注意材料一主张学习“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而材料二主张仿效德国政治制度。后一问答出《日本帝国宪法》的内容及其评价即可,明治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它毕竟是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规定了人民的某些基本权利,表面上依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确立了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但缺乏比较健全的民主宪政精神,因而在实施后,权利重心仍握在官僚寡头手中。。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明治维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战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身处其中的中国外交也经历了发展与演化的历程。

材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

材料二人们总喜欢用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来称谓过去、现在或将来的世界格局。但这往往导致人们忽视这三种格局之间的复杂关系,把三者关系简单化……其实,所谓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三个周期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并说明这种调整“是……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6分)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记》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地结三年

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汉书·宣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初元元年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汉书·元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粮米

康熙三十七年

江南海州等九州县

水灾

发常平仓谷

康熙四十二年

山东济南

水灾

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

钱、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6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9分)。国家农贷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为什么不被打破?(6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4分)

 

查看答案

美国《联邦宪法》第一条第九款曾规定:“对于现有任何一州所认为的应准其移民或入境的人,在一八〇八年以前,国会不得加以禁止,但可以对入境者课税,惟以每人不超过十美元为限。”对这段话理解不准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法律制定的理性精神 B.当时各州自治权力高于联邦政府

C.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依旧存在        D.此项规定是当时南北方妥协的产物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数量变化表(单位:个),由此能得到的最确切的信息是

满分5 manfen5.com

A.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B.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C.中国经济在世界上无足轻重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

 

查看答案

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以竞争代替了先前主宰着财富的生产与分配的规章条例。……比技术革新影响更深刻的,是经济社会运行规则的变化。这里的“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指

A.工厂制组织形式B.垄断组织形成

C.机器大工业生产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