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B 【解析】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是说“朝廷任命(任延)出任九真太守。九真郡的民俗以打猎为业,不知道用牛耕种,百姓向交趾郡人买粮食,往往搞得很困顿。任延就命当地人铸造耕田农具,教他们开垦荒地。当地的田地一年一年地开拓。百姓们富足了,说明(任延)到任后当地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因此选B. 推广曲辕犁始于隋唐时期,排除A;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不是题干的主要意思。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查看答案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

 

查看答案

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

A.老庄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B.孔孟儒家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D.墨家的“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

 

查看答案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辜汤生(1857年7月1 8日一1928年4月30日),字鸿铭,号立诚。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摘自《维基百科》

材料二  在20世纪的西方人眼里,辜鸿铭实在是当时他们心目中的时尚人物……辜鸿铭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孔学,与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会来华访问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甚至还被印度的圣雄甘地赞誉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此时也将他背后的那根稀疏的辫子赋予了某种新意,他对来访的著名英国作家毛姆说:“你看我留着辫发,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未了一个代表。”在此之前,他在《中国反对欧洲观念之理由》一书中,就已经表露出这种观点:“许多人笑我痴心忠于清室,但我之忠于清室非仅忠于吾家世受皇恩之王室——乃忠于中国之政教,即系忠于中国之丈明。”

——摘自施亮《辜鸿铭“傲霜枝”里的守旧与时尚》

材料三  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识(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摘自温源宁《一知半解及其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辜鸿铭“自棚矛盾”的特点形成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上述材料评价辜鸿铭。(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