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

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A项错误,新闻报道虽然能够体现历史事件,但是并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B项正确,该新闻报道把火烧赵家楼的责任推给曹宅,显然是在淡化学生的责任;C、D两项从材料无法看出。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三权相互牵制达到政治平衡              B.建立独立监察体制加强君权

C.中书省独大威胁皇权专制                  D.行政权和军权受制于司法权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近年,学术界对袁世凯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其在辛亥革命中的影响。下面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政治活动片段(时间均为1911年)。

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袁观望

10月20日 

袁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10月27日 

诏授袁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拨内帑百万两济武汉军事;清军击败民军于汉口

10月29日 

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11月8日 

黎元洪复袁书,劝其附义,并允推为总统

11月29日 

袁电武昌答应停战;汪兆铭(注:革命党人)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

12月9日 

袁令全国停战15日,后延长;黄兴回复汪电:袁如反正,举为总统

12月29日 

各省都督代表会集会南京,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随即电袁,暂代临时大总统,随时让位

——摘编自唐德刚《袁氏当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世凯与革命党对对方采取的不同策略,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5分)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满分5 manfen5.com

注释:1970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向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下跪。

(1)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勃兰特之跪”发生的背景。(8分)

(2)图2漫画反映了哪些信息?和图1相比,给你什么启示?(7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按照清末“预备立宪”的要求,各省建立谘议局。其中议员的产生,经由选举而来。作为一个选民必须具有下列条件之一:曾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其他公益事务满三年以上之有成效者;曾在本国或外国中学堂或同等以上之学堂毕业得有文凭者;有举贡生员以上之出身者;曾任实缺职官文七品武五品以上未被参革者;在本省地方有五千元以上之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具有上列条件之一,年满二十五岁之男子;寄籍本省十年以上年满二十五岁之男子,或寄居地方有一万元以上之营业资本货不动产者。

凡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视为选民及候选人:品行悖谬营私武断者;曾处监禁以上之刑者;……吸食鸦片者;有心疾者(指有疯狂痴呆等疾,精神已异常人者);身家不清白者(指娼优隶卒等贱业之人);不识文义者。

——摘编自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1)概括指出谘议局议员在选举条件上有哪些主要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谘议局所起的历史作用。(6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867年奕訢回顾说:“洋人敢入中国肆行无忌者,缘其处心积虑在数十年以前,凡中国语言文字,形势虚实,一言一动,无不周知,而彼族之举动,我则一无所知。”……1863年广州同文馆开始筹建时,清廷上谕再次强调:“惟该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借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察毋令滋弊。”奕訢曾说:“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原欲窥其长短以收知彼知此之效也。并以中国自造轮船、枪炮等件,无从入手,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此事遭到监察御史张盛藻的首先发难:“若令正途科甲人员习为机巧之事,又籍升途、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

——杜文钿《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提炼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主要信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共同之处。(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