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4分)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

24分)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据材料一,概括 “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6分)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2)据材料,指出英国“旧制度”的基本特征。这套“陈旧的制度”是如何被工业化社会淘汰的?(6分)

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英国近代政治制度为例,论证材料三中的“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12分)(要求: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行文流畅;200字左右。)

 

(1)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给人民带来一定好处;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天下之公。(4分)根本原因: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2分) (2)特征:少数贵族掌握议会,议会权力至上。(2分)淘汰: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占据更多议席,获得更多政治权力,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4分) (3)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治制度因时而变。(2分)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一直是围绕其核心思想变化的,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但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汉代中外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6分)英国开创的君主立宪制,始终围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的本原精神,不断加以完善创新,如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责任内阁制和议会改革等。(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历史作用从材料一中“合古今上下皆安之”“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的信息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和历史发展趋势里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中“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的信息可归纳出少数贵族掌握议会,议会权力至上;第二小问结合工业革命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权的史实来分析即可。 (3)首先依据材料三归纳出“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和发展创新”这一观点的内涵,即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是指政治制度创立的核心观念,政治制度的发展创新指政治制度因时而变。其次分别结合中英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来进行论证即可,注意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王夫之;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B.反帝反霸是中国当时突出的外交政策

C.文革“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只是权宜之计

 

查看答案

右图是一幅“赫鲁晓夫在窥探西欧共同市场”的漫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①讽刺了苏联面对西欧共同市场的矛盾心态

②反映了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社会的分裂

③窥探的原因是希望加入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④窥探的结果是纠正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充满变革的时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确立了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艺方针

B.苏联虽曾重视农业领域改革,但总体成效不大

C.美国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黄金”时代

D.两极格局面临多种力量的冲击

 

查看答案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根据所学判断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

A.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经济

B.发展了多种所有制形式,解放了生产力

C.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

D.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

 

查看答案

1945,有人对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若要给它加一横批,下列选项中较为合适的是

A.中美合作        B.抗战胜利   

C.美苏争锋         D.兄弟阋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