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德国是宗教改革的故乡。阅读材料,回答...

(10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德国是宗教改革的故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符其实的皇权。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路德并未采取步骧把他的肯定命题(注:《九十五条论纲》)散布民间。他只邀请学者来辩论以及显要者来阐释,但别的人暗暗地把肯定命题译成德文并交给报界。不久它们便成了德意志人的话题……他(路德)形容自己像一个人黑夜在一间古老教堂尖塔上攀登盘旋的楼梯,在漆黑中他伸出手臂平衡自己,他的手抓到一条粗绳,立时钟声大响,使他大吃一惊。

——(美)罗伦培登《这是我的立场——马丁·路德传记》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路德想要“平衡自己”,却“立时钟声大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源于德国的社会条件。(6分)

 

(1)因信称义;简化圣礼;反对教皇对德国掠夺;主张世俗王权统治。(4分) (2)理【解析】 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结果引发了西欧宗教改革。 条件: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一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近代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人文主义影响。(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主张从材料一中“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符其实的皇权”可概括出反对教皇对德国掠夺、主张世俗王权统治;再联系宗教改革的相关知识,路德还主张因信称义、简化圣礼。 (2)第一小问对“平衡自己”的理解从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目的来分析;对“立时钟声大响”的理解从《九十五条论纲》的影响来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条件,联系宗教改革首先爆发与德国的原因来分析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4分)历史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运动)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一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砸烂可耻的东西”“自由放任”和‘让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节选(1875年)

第一条 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第二条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第三条 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通过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有特赦权,统帅武装部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

材料三  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史学界有多种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即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二是“1500说”,即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10分)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哪些特征?(6分)

(3)评材料三中关于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观点。(8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22分)教科书体现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时代的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秀才李毓秀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

“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不同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洋务运动)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岳麓书社2004年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包括:“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7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8分)

(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哪两种史观?请运用这两种史观,简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7分)

 

查看答案

表为某国际经济组织对中国的援助战略和主题内容,该国际经济组织是

 

年份

援助战略

主题内容

2002

中国环境技术援助

推动环境的可持续性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变商业环境以推动向市场经济转型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查看答案

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开始实施“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经营办法,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长。这

A.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  B.得益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C.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 D.受惠于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

 

查看答案

图作为史料,可以反映

满分5 manfen5.com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共产党宣言》     《人间喜剧》

A.资本主义贫富分化                 B.工人运动开始兴起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工业革命影响深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