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发明是为了以煤、蒸汽动力和资本等相对充裕而廉价的资源取代木材、水力和人力等相对短缺而昂贵的资源……只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才能得到充裕的生产要素以满足18世纪需求量的增长。”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
A.资源利用与科技革命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B.市场扩大使英国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
C.世界市场扩大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D.英国以技术突破代替了能源更新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去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此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是因为( )
A.圈地运动改造了英国的传统农业
B.海外扩张、奴隶贸易使其完成了资本积累
C.完成了社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D.工场手工业时期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明确限定的工作时间,较大的劳动强度,都使工作和休闲形成强烈的反差……中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他们反对各种野蛮或血腥的娱乐方式,试图取消容易引起骚乱的传统节日庆典……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了一场理性休闲运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工业革命促进了价值观的变革
B.工业革命后中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
C.工业革命推动传统节日退出历史舞台
D.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人们精神的异化
有人认为《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一种共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指的是( )
A.彰显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原则
B.保留了本国的专制残余
C.避免了行政权力过于集中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1841年,英国辉格党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责任内阁制基本形成
B.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的主要原则
C.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相同权力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其意思是“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董仲舒曾告诉汉武帝:“天人相与(相互感应和影响)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材料二 “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
——安提丰(古雅典演说家)
材料三
卢梭在乐园里受到哲学家的欢迎(法国明信片)
图片表明卢梭在乐园里受到苏格拉底、柏拉图、蒙田、普罗
泰格拉等哲学家们的欢迎。该图由莫尔塞于1782年镌版。
以绞杀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与暴君前一日任意处理臣民生命财产的行为是同样合法的。暴力支持他,暴力也推翻他。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四 “我们的政论家们不能从原则上区分主权,于是便从对象上区分主权。他们把主权分为强力与意志,分为立法权与行政权,分为税收权、司法权与战争权,分为内政权与外交权。他们时而把这些部分混为一谈,时而又把它们拆开。他们把主权者弄成是一个拼凑起来的怪物。这一错误是因为没有能形成主权权威的正确概念,因为把仅仅是主权权威所派生的东西误认为是主权权威的构成部分。”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法国大革命所采纳的正是人民主权不可分割的信念,这使得孟德斯鸠的政制理论,除了以最刻板的权力分立形式外,无法被接受。”
——摘编自M.J.C.维尔《宪政与分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古代中国对天人关系和古希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明信片的创作意图。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卢梭关于“权力分立”的观点,并阐明你的看法及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