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一场争论。御史说:“今大夫各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界,顿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斌鼓不增而用足。”贤良文学则反驳道:“安民富国之道,在于反本立而道生 …… 方今之务,在除饥寒之患,罢盐铁,退权利,分土地,趁本业,养桑麻,尽地力也。”

——桓宽 《盐铁论》

材料二  1950年下半年起,全国开展了调整工商业的工作,在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随着加工、订货范围的迅速扩大,使私营企业上半年的萎缩局面很快得到扭转;(2)调整公私商业的经营范围和调整价格,国营商业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批发上,以调节市场,稳定物价……(3)对私营工商业进一步发放贷款;(4)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税目,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材料三  列宁说:“什么是租让制呢?它是国家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后者负责安排和改进生产,把所得到的一部分产品付给国家,另一部分则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根据合同,资本家在一定期限内是一部分国家财产的承租者,但不是所有者。所有者仍然是国家。”  

——杜华《列宁与新经济政策》

材料四    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部分措施

1933616 

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规定生产规模和价格;规定由雇主、雇员和消费者共同监督和调节生产等

193575 

颁布《全国劳资关系法》,规定雇员有组织集体谈判的权利

1938625 

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即工资工时法

——黄安年《美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专题》

1)据材料一,指出双方争论的焦点,并概括“御史”一方的观点。(5分)

2)材料二、三的政策分另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施的?分析材料二经济措施的作用。(5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的特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共同向题是什么?对当今社会有什么启示? (5分)

 

(1)焦点:是否实行盐铁专卖。(1分) 观点:盐铁专卖有利于生产发展;盐铁专卖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减轻民政负担;盐铁专卖可以缩小贫富差距,限制腐败,促进社会稳定;盐铁专卖可以为军费提供支持。(4分) (2)背景:中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巩固政权;(2分) 苏俄(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分) 作用:促进经济恢复;稳定物价;扶持私营工商业;减轻企业负担。(2分) (3)特点:增加国家投入,刺激消费;对工业生产进行调整,防止盲目生产;保护工人的利益,暖和社会矛盾。(3分) 共同问题: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1分) 启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结合国情,实事求是。(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汉武帝的御史主张盐铁官营的观点,后半部分是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主张重农的思想主张,所以依据这个可以得出材料一的双方争论的焦点问题。关于御史的观点的归纳可在材料中找出主要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翻译过来即可,主要从经济利益、对农民负担的影响、对社会矛盾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考虑。 (2)第二问,材料二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内容,因此答案即可从这个问题的背景入手回答。第三个材料我们可以由材料的出处(《列宁与新经济政策》)及材料内容分析出是苏联(俄)的新经济政策,只要分析出这个内容,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依据教材的内容来归纳整理即可。 (3)第三问,依据材料中的每项内容来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同时要结合教材中关于罗斯福新政内容来归纳整理,如“规定某些有益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可得出政府增加了投入,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等。由四个材料都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即可得出“共同问题”的答案。关于最后一问“启示”的问题,我们可以依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与材料内容对比分析整理出符合材料内容的答案,最关键是要答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汉代的盐铁官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中国合理调整工商业;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问题:历史地图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根据上图包含的历史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只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才能发展”这一论断。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比重一览表

时间

战国(公元前300年)

西汉(公元2年)

745

南宋

1200

1820

1893

现代

1949

现代

1978

现代

2009

比率

%

159

175

208

220

69

77

106

179

466

材料二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正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三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四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大体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城市化率较高的政治因素和封建社会衰落时期城市化率逐步下降的经济因素。(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城镇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景。(5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4)依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在今后城市化的进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分)

 

查看答案

下图是发表于西方某报纸上的漫画《欧盟的真实内幕》,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漫画

满分5 manfen5.com

A.暗示欧盟内部矛盾尖锐,前景堪优

B.反映了各国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

C.显示了各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D.表明欧盟各国要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查看答案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 20 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

 

查看答案

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 《道德情操论》 (1759年)中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巴黎公社的建立                   D.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