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的书法艺术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

国的书法艺术以自由多样的线条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下列书法的种类依次是

满分5 manfen5.com

 

A.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B.楷书、隶书、行书、草书

C.行书、楷书、草书、隶书           D.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实再现能力。依据所学知图片一为楷书、图片二为行书、图片三为草书、图片四为隶书,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写道:“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从中我们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①批评东汉后期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    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

东汉虽有抑商法令,但经商的人不少  是当时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子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材料二  以其本心论之,管仲才陈于桓公而见于行事者,皆微权小智,虽假尊周为名,其意则富强其国而已。固君子才羞道也。

——明·宋濂《宋学士文•静学斋记》

材料三  迫难两全之际,捐小以全大,乃与其初心小异而不伤于大同。故管仲事雠而夫子许之为仁,以其知小大公私之辨也。使怀子纠之怨,忿戾以去其故国,北走戎,南走楚,必与桓公为难,而雪其悁悁之忿,则抑匹夫匹妇之不若,禽兽而已矣。君子之称管仲曰“徙义”,徙而不伤君子之素,则合异于同,而无媿(愧)于天下。

——王夫之《读通鉴论•明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孔子评价管仲的标准。(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濂和王夫之对管仲不同态度的原因。(7分)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赔偿在方式上也明显不同。一战后的德国赔偿主要以赔款形式支付,此外还有一些商船、火车、国外财产用于赔偿。1924年“道威斯计划”生效后,德国完全以货币形式支付赔偿。这种货币赔款涉及一系列金融和汇率问题,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巧妙地减少了实际赔款支出,却利用美英的贷款使他们陷入了“替德国支付赔偿的怪圈”。二战后同盟国吸取一战后德国赔款政策的失败教训,不再要求德国支付货币赔偿, 以实物赔偿取而代之。事实上, 二战后德国境内一片废墟,已无力支付货币赔偿。同盟国对德国的全面占领,也使实物赔偿成为可能,德国对此毫无反抗之力。二战后的实物赔偿种类繁多,从基础设施到工业设备、工业产品,与一战后的赔偿相比其范围已大大扩展了。但进入联邦德国时期后,对战争受害者的个人赔偿又逐渐回到了货币赔偿的轨道。……时至今日没有一个德国政要敢于公开表示德国已经履行了所有赔偿义务、不再支付赔偿。德国背负的历史责任决定了赔偿将会延续下去。

——自《二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偿方式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德国赔偿方式产生的影响。(9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一

圣西门简要生平

17601017  生于法国巴黎一贵族家庭。

幼年  受教于著名的启蒙学者达兰贝尔,受到唯物主义和民主思想熏陶,热爱自然科学,反对宗教迷信。

1777年  与贵族家庭决裂,到军中履役,随后随法国军队参加北美独立战争。

1789年  同情和支持法国大革命,主动放弃伯爵爵位并拒绝担任市长等职务。

1802年  开始写作,宣传自己的思想。逐渐形成了一个圣西门主义的团体,宣传他的思想和出版他的著作。

1825519  逝世。

材料二  圣西门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尖锐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和弊端,指出它是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是实业制度,它以大工业为基础,人人都有劳动权利和义务,不受压迫和剥削;实业家委员会和学者组成的科学委员会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行有计划和有组织的领导;应通过和平的社会改造、宣传和教育实现这一理想社会。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圣西门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9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圣西门的主张与《共产党宣言》的异同。(6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4112月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

项目

内容

精兵方面

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集训。

简政方面

整顿各根据地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

具体标准

各根据地脱离生产的人员,只能占总人口的3%,其中军队系统人员占2%,党政民系统人员占1%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1941年底到1943年,《解放日报》为促进精兵简政政策的正确执行,先后发表社论、专论20余篇,经验介绍及情况报道100余篇,作为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甚至还亲自着笔为《解放日报》撰写了题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的社论,并在撰述《抗战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名篇章中多次阐述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性。

《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和《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则是用行政立法的形式对此前精兵简政的积极成果予以巩固,并进而推动精兵简政工作的深入开展。”……经过努力,“精简”工作成效显著,对此民主人士李鼎铭在《边区政府简政总结》中对作了高度的评价。

——编自《困局与应对: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根据地精兵简政成效显著的原因。(9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