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往者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务求拔擢...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往者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务求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此乃近于求才贵广、考课贵精之效也。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729年)

材料二  古来无道之君,好杀者有石虎、苻生、齐明帝、北齐文宣帝、金海陵炀王,其英主好杀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

——赵翼《廿二史札记·武后之忍》

材料三  总的说来,古人对武则天的毁誉褒贬大凡是从仁义道德观念出发,有许多甚至仅以她是一个女性的角度论是非。由于传统史学眼光的局限,很少从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在内的各项政绩上全面作评述,甚至这方面留下的资料都很少,因此使人无法清晰地勾划出从初唐到盛唐转变的那个历史时期的全貌,人们也就难于对这个贞观到开元的过渡性历史人物有确切的评价。

——胡戟《武则天评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陆贽、赵翼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评价角度。(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胡戟先生评价武则天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9分)

 

(1)态度:陆贽:肯定武则天; 赵翼:否定武则天。(2分) 角度:陆贽:武则天的选人用人方面 赵翼:武则天残忍好杀(4分) (2)标准: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在内的各项政绩上全面作评述。(2分)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2分) 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2分)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及历史材料的选择(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课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可以得出陆贽从选拔人才方面肯定武则天。材料二中的“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可以得出赵翼从武则天残忍好杀的角度否定武则天。 (2)依据材料三中的“很少从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在内的各项政绩上全面作评述”,得出其标准是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在内的各项政绩上全面作评述。依据“人无法清晰地勾划出从初唐到盛唐转变的那个历史时期的全貌”,得出其指导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依据“这方面留下的资料都很少”、“难于对这个贞观到开元的过渡性历史人物有确切的评价”。得出其方法是: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及历史材料的选择;辩证分析的方法。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武则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罗斯福总统、蒋委员长、丘吉尔首相、偕同各该国军事与外交顾问人员,在北非举行会议,业已完毕,兹发表概括之声明如下:

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根据以上所认定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目标相一致,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

1)上述材料出自何处?概括该声明发表的背景。(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声明的历史意义。(9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法国在大革命后,国家精英以大革命代表的普世价值即“自由、平等、博爱”作为界定法国国民的标准。任何生于法国,或是移居法国并认同这一普世价值者,均可成为法国人。这便是公民民族主义的原型。

同时期德语精英的民族主义运动,尝试将分散于欧洲各处的德语社群聚合起来,建构统一的新民族国家。在此脉络下,德国民族主义者即发展出以血统为标准的种族民族主义观:只要父母是德国人,无论你生在何方,都是德国人;反之,若父母不是德国人,就算你生在德国境内,也不是德国人。

材料二  19世纪末,部分德国知识分子企图建立一个比较开放的、以文化为标准的德国认同,即不论血缘,只要同化成讲德语和信奉新教便能成为德国人。但当时很多波兰农民移居到德国东部,在政府与民间的多番尝试下,仍坚持讲波语和维持天主教信仰,结果导致德国知识精英放弃同化东部移民,甚至支持驱赶波兰移民,回到以血缘定义身分的封闭民族认同。

——以上材料均摘自罗杰斯·布鲁贝克《在法国和德国的公民身份和国家地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两国形成不同国民身份认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国民身份认证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7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英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之国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材料二  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意义。(9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

国别

年份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日本

1937

414

125

9

6

3

48

1948

564

117

43

41

21

15

——摘自王斯德等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摘自《简析“马歇尔计划”对欧洲战后的重建作用》

材料三  19476月出台的马歇尔计划对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 一方面,美国政府认识到, 只有欧洲的经济复兴了,“国际贸易组织”才会有现实的可能和基础。另一方面, 美国将马歇尔计划视作“讨价还价的武器”,以此换取欧洲国家在关税减让及其他非贸易壁垒问题上作出让步,促使有关国家采取实际有效的步骤支持美国的多边自由贸易计划……194710月,与会各国签署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它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拥有经济优势的美国的意志和利益。

——摘自舒建中《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与美国对外政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47年美国的经济政策。(12分)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级、等级结构是社会群体结构中政治结构的集中体现。阶级是基于生产关系划分的,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关系。等级是由统治者规定或由习惯法所规定的各社会成员不同的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很普遍,等级以门第和职业为依据,从而与阶级的分界并不完全吻合。

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贱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社会地位,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摘自李瑞兰《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的剧变和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工人阶级作为新兴的阶级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在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一步分化;大量农民为生活所迫纷纷离村,流向社会各个阶层;地主阶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的这种变动,反映了民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发展。

——摘自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摘自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等级与阶级划分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等级与阶级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时期社会阶层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分的理解。(7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