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局势是一天一天的更加混乱了。成千成万的兵士正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局势是一天一天的更加混乱了。成千成万的兵士正在离开前线,开始像狂澜怒潮一样,漫无目标地在全国各地流动着。唐波夫省和特维尔省辖区内的农民不耐烦老是等待着分配土地,他们被政府的高压政策所激怒,群起焚烧地主庄园的房屋并屠杀地主。大规模的罢工运动和关厂,使莫斯科、敖德萨和顿河流域的煤矿区陷于痉挛状态。运输系统瘫痪不灵,军队在挨饿,大城市里没有面包。

临时政府一方面受到民主派的攻击,另一方面又受到反动派的攻击,什么事也不能做。克伦斯基总理亲自到共和国临时议会来过两次,他很激动地吁请举国一致,有一次竟泣不成声。会众无动于衷地听他说下去,并且不时用冷嘲热讽来打断他的话。

——《震撼世界的十天》

材料二  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公然暴动,彼得格勒的一切证券涨价起来。有财产阶级确信科尔尼洛夫会得胜利。除了高加索军区司令之外,其他的高级将官用各种声调拥护科尔尼洛夫的要求。受立宪民主党的指使,军官同盟总委员会发了一个通电给海陆军各指挥部,其中说:“临时政府不止一次向我们表示它的政治上无能了,如今又以挑唆的行为污辱它的名誉,它再不能领率俄罗斯了……”总司令部的人说:“没有一个人拥护克伦斯基的。此次进军不过是旅行罢了。一切事情都已准备妥贴了。”但是,总司令部驻地附近的一个农民说:“我对他们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敢提出来停止战争,也不打算认可我们从地主那里获得土地。”

——《十月革命史》

材料三  科尔尼洛夫发动叛乱,企图取代临时政府消灭苏维埃,建立反革命军事独裁。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坚决抵抗,很快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空前提高,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许多城市和工业中心的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苏维埃获得新生。靠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北方战线和西方战线士兵、波罗的海舰队水兵,以及后方卫戍部队都接受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张。

——《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各阶层的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三,回答布尔什维尔克党在科尔尼洛夫叛乱失败后的政治和军事优势。(4分)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临时政府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倒台的原因。(4分)

 

(1)各阶层状况:军队处于混乱状态;很多农民发起针对地主的暴力行为;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导致企业停产和运输系统瘫痪;资产阶级和高级军官都不愿满足农民的要求,反而支持科尔尼洛夫建立军事独裁。(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政治优势: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在苏维埃选举中成为多数。(2分) 军事优势:组织并领导着工人赤卫队的武装力量,也获得了很多正规军的支持。(2分) (3)原因: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局面,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支持;在镇压科尔尼洛夫叛乱中暴露了没有军事力量支持的弱点;不能停止战争,无法解决俄国社会尤其是城市工人的饥荒困境;不能分配土地给农民以满足农民的愿望,失去了农民的支持。(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成千成万的兵士正在离开前线,开始像狂澜怒潮一样,漫无目标地在全国各地流动着。”“农民不耐烦老是等待着分配土地,他们被政府的高压政策所激怒,群起焚烧地主庄园的房屋并屠杀地主”“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公然暴动,彼得格勒的一切证券涨价起来。”可以概括归纳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空前提高”“苏维埃选举中获得多数”“靠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北方战线和西方战线士兵、波罗的海舰队水兵,以及后方卫戍部队都接受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张”可以概括归纳出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第一问、第二问的答案和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临时政府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倒台的原因:不能维护国家的稳定局面,失去了资产阶级的支持;在镇压科尔尼洛夫叛乱中暴露了没有军事力量支持的弱点;不能停止战争,无法解决俄国社会尤其是城市工人的饥荒困境;不能分配土地给农民以满足农民的愿望,失去了农民的支持。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十月革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四语,当终身服膺。

二、举止要安和,毋急遽怠缓;言语要诚实,毋欺妄躁率。

三、见人之善扬之,见人之恶掩之。彼之于我,亦如是矣。

四、内外亲族,无论尊长同列,皆当以礼接之。毋得简傲笑谑,不恭不敬。

五、交友,所以辅德也。须亲直谅、多闻者,远便僻、柔佞者。

六、治家之余,日取经史传记三五百言读之,以养德性,以长识见。毋博弈嬉戏,虚费时日。

七、作家,但得衣食、祭祀、宾客之费无缺,足矣。毋过求赢余,为世所讥。

八、凡邻里亲故,平昔善良,倘有婚姻丧疾应助者,即量力助之。毋慕豪侠之名,轻意肆志,贻忧父母。其无赖之人,当敬而远之,一与交游,为患不小。

——《家训二十四条》节录

材料二  源远流长的祖国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块瑰宝。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科学地评价传统家训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伦理文化的历史地位,剔除其封建纲常礼教及唯心主义的糟粕,保持其民族性的精华,对于我国当前的家庭美德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传统家训文化与当代中国的家庭美德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丰富的粮产,曾是江南成为基本经济区的一个主要原因。北宋以后,据称京师漕粟多出东南,而江浙居其大半,南宋时更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从此江南就成为中国稻谷的主产区之一。但是近代江南地区粮食生产的地位开始下降,在早期的一个发展阶段之后,粮食生产并没有在江南的发展中起到带动的作用。在江南经济中起到这种带动作用的不是粮食,而是其他产业,特别是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当然还有来自西方的其他产业。

——根据《近代中国经济地理的主要变化》等整理

材料二  江南地区的古代棉纺,多是家庭妇女晚上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借着月亮的自然光工作的,这种情况在近代上海有了很大变化,有巨大厂房的生产车间,很多纺织女工集中在一排排的现代化纺织机械前工作,和古代织布机几天才能生产一匹布不同,近代纺织机器几分钟就可以生产一匹布。

——根据《江南纺织业变迁》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与近代江南经济结构的各自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和近代江南手工业的不同之处。(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南社会经济发生变化的背景。(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以廷尉主刑狱,魏晋末年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卿为官名成为定制,隋代大理寺所断之案,须报行政机关刑部审批。唐制规定凡遇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侍郎会同御史中丞会审,称三司使。明、清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会审,称三法司。决狱之权在刑部,但大理寺不同意时,可上奏皇帝圣裁。大理寺卿官秩,隋初为正三品。炀帝改从三品,唐同。明、清均正三品,可参与朝廷大政会议。通常古代地方的司法机关如在州和县级,是司法和行政合一的。历代的特务组织,如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也都有司法审判权,甚至还凌驾于普通三法司之上,直接受皇帝管辖,自行审判、执行。同时,明清的会审制度也完善起来。死刑案件的最高决定权还在皇帝手里。中央集权在司法方面有了集中体现。

1902513,清廷颁布上谕:“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清史稿·志一百十九》记载:(1906年)改刑部为法部,统一司法行政。改大理寺为大理院,配置总检察长,专司审判,并不会都察院,而三法司之制废。……刑事有检察官莅审,人命有检察官相验,法院行之而不能行之于州县(政府)。

——整理自《中国古代法制》

材料二  宪法修正案第五条:“非经大陪审团提出报告或起诉,任何人不受死罪或其他重罪的惩罚,惟在战时或国家危急时期发生在陆、海军中或正在服役的民兵中的案件不在此限。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伤残的危害;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

——《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02年以前中国司法制度的特点;指出清末司法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末期以前中美法律机构与行政机构关系方面的不同。(6分)

 

查看答案

从贸易区内部的实力来看,美国占有23的人口和90%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仅有7%的人口和8%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的人口,但经济实力则不到2%。材料可以体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是

A货币一体化    B.政治合作       C.大国主导       D.军事合作

 

查看答案

二战后乔治·凯南在《苏联行为的根源》中说:“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苏联仍是很难打交道的。但并不是说,苏联要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以便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内推翻我们的社会制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全面“冷战”不可避免              ②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③“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      ④“冷战”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对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