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根据中外双方的约定,如果案件涉及洋人或洋人雇佣的华籍仆人,由外国外交官参加会审;纯粹华人案件,由中国谳员独自审断。与此相关的是西方人在华的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下面是明朝末年和清代中晚期江南地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比例变化扇形图。据此判断,从明末至清中晚期这一时段该地区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B.城市经济规模有所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李贽批评道学家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有其他人说:“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下列表述与这两人的思想有关的是
①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②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③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④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主张统治者结合法和术治理天下,法(法制)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权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西周时期,周天子把姓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的下属。“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战国时期,豪强各自为政,姓、氏、字的赏赐成为了诸侯内部事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影响,在于俾斯麦用马基雅维里式的外交手腕和他所称的“铁血”战争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前后民族主义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5分)
材料二 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心焦虑关注的中心问题。到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迈开大步前进,过上小康的生活,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
——摘自金冲及《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民族主义的目标。 (2分)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怎样看待民族主义思潮?西方学者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在整个世界越来越连成一片、多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强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主义似乎已失去它曾有过的积极意义,而成为一种逆时代潮流而动的、甚至只是具有很大破坏性的消极现象。
……当某个或某几个自命优越的民族从自身的狭隘私利出发,在“一体化’之类的名义下对其他民族实行控制、压迫和掠夺时,这种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那些被压迫民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奋起反抗的斗争无疑是正义的。只有各民族之间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才能真正和睦相处,充分发挥互补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摘编自金冲及《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3)简要评析材料三中关于民族主义的观点。(8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