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分)阅读以下中外名人论述孔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

18分)阅读以下中外名人论述孔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

——李贽《焚书》(1 590年)

1)归纳材料一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材料二  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5分)

材料三  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1892年)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4分)

材料四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予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4)材料四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其他三则材料有什么不同?列举两例史实论证鲁迅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6分)

 

(1)观点: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反对盲目崇拜孔子。(1分) 变化:明朝后期,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2分) (2)不同:材料二高度推崇孔子。(1分) 原因:天主教会与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大、愚昧与黑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斗争;伏尔泰借儒家思想的理性、道德为武器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孔子提倡道德自觉,注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与伏尔泰的反对君主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不畅,伏尔泰对中国实际情况存在认知偏差。(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特点: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2分) 因素:利用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变法维新面临形势严峻,想依托孔子“避祸”;自幼受儒家文化教育,信奉孔子的学说。(2分,答出一点即可) (4)角度:前三则材料注重对孔子本身进行评价,鲁迅则从统治者对孔子的利用角度来评价,与真实的孔子有所区别。(2分) 史实: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2分) 认识:①真实的历史与书本上的历史(人们记载的历史)存在着主观的偏差; ②由于评价者所处的地位、立场,所掌握的史料,研究的方法或角度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局限,对历史会得出不同的解释与结论; ③人们常常利用曲解历史来为自己的主观目的服务; ④我们应该去伪存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2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如答出其他观点,符合题意,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可以总结出李贽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反对盲目崇拜孔子。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2)依据材料中的“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可以看出伏尔泰高度推崇孔子。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推崇孔子的原因是为启蒙运动服务的。故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天主教会与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大、愚昧与黑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斗争;伏尔泰借儒家思想的理性、道德为武器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 (3)依据材料中“孔子……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结合所学《孔子改制考》的特点可知,康有为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是:利用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自幼受儒家文化教育,信奉孔子的学说。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与前三则材料的对比可以看出,前三则材料注重对孔子本身进行评价,鲁迅则从统治者对孔子的利用角度来评价,与真实的孔子有所区别。鲁迅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举例说明: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第三小问结合材料及相关的史学理论,对于历史,我们应该去伪存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由于评价者所处的地位、立场,所掌握的史料,研究的方法或角度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局限,对历史会得出不同的解释与结论。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贄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背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康有为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鲁迅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分)国家财政收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英关税、土地税及其在财政收入所占比率》(单位:白银万两)

年份

英国

中国(明朝)

关税

收入

所占

比率

土地

税总额

所占

比率

关税

收入

所占

比率

土地

税总额

所占

比率

1490

67

5%

304

2177%

3

017%

1614

93%

1552

75

11%

283

4081%

8

045%

1309

73%

1602

36

14%

65

2552%

20

087%

1844

80%

 

——刘昀:《1417世纪中英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比较研究》

1)据材料一,比较1490l602年间中英两国关税收入、土地税收在本国财政收入中比重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  (清代)关税收入总额直线上升,至清末已比鸦片战争前夕增加了近百倍,所占财政收入比重也由清代前期的10%左右猛跃为晚清的30%左右,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清政府借用外债活动可以光绪二十年(1894)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其国外借款共计4626万两,每年收入平均仅占财政总收入的4%左右;晚清时期共借外债l204亿两,每年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3050%。

——申学锋《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

2)据材料二,说明清代晚期财政收入构成的变化,据此分析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4分)

材料三  美国国家救济与联邦工程计划支出(单位:万美元)

满分5 manfen5.com

——《1942年美国统计摘要》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化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

 

查看答案

16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它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筒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

——《居延汉简甲乙编》(二四·B

(注:燧:最基层的哨所。公乘:爵位。直:值。)

1)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5分)

材料二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2)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三  清代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创立时既管理军国大政又有监督和任免大汗的权力。

顺治、康熙、雍正几代帝王采取措施逐步对八旗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顺治

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上三旗由皇帝自将,实力不断扩充,下五期驻防各地。

康熙

不启用与各期有关涉的宗室诸王、贝勒重操旗务,而是任命亲贵皇子主持同色三旗旗务。

雍正

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

——摘编自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前期强化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体现了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5分)

 

查看答案

1963年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但法国和中国拒绝签署。这一事件反映了

A.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冷战格局的加剧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两格格局的形成

 

查看答案

1948年,一批输往欧洲的物资上贴有标签。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现象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的缔结

D.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查看答案

以下言论是苏联(俄)领导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其中属于斯大林的是

A.商业的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

B.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C.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

D.在国内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