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军机泄露 B.维护君主权威 C.提高行政效率 D.减少决策失误
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阅读下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时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据此无法推论的是
省份 时代 | 陕西 | 河南 | 山西 | 河北 | 甘肃 | 四川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湖北 | 湖南 | 云南 |
汉(公元前206~公元221年) | 18 | 19 | 4 | 5 | 1 |
| 1 | 1 | 4 | 1 |
|
|
| 1 | 1 |
隋(598~618年) | 9 | 4 | 3 | 1 |
|
| 1 | 1 | 2 |
| 4 |
|
| 2 |
|
唐(618~907年) | 32 | 11 | 32 | 24 | 4 | 15 | 18 | 12 | 44 | 20 | 29 |
| 4 | 7 | 1 |
A.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 B.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
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
《汉书》载:“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这次改革
A.废除了分封制度 B.削弱了封国势力
C.体现了儒学独尊 D.改行三省六部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格兰自由共和国建立后,议会集立法和执政(包括司法)权于一身,权力毫无限制。克伦威尔及其拥护者认为议会包揽立法和执法的行为降低了行政效率,不利于新统治秩序的建立。因此,从加强效率的目的出发,他们要求由一个独立于国会的行政官主持政府事务。当这一要求被议会拒绝后,克伦威尔使用武力解散了长期国会,结束了国会大权独揽的局面。
——郭丰秋《审判查理一世与英国君权观的变化》
材料二 克伦威尔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为清教事业奋战了一生。他的个人品质也许是高尚的,也没有权力欲。但革命的狂风巨浪把他冲到权力的顶峰,而这个权力却似乎正是革命试图要遏制的那个权力。克伦威尔于是成了一个复杂的人物,他一方面反对专制。一方面又实行集权。
——崔毅《克伦威尔的政治理念与实践》
(1)结合材料一,归纳克伦威尔解散议会的原因。(6分)
(2)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一方面反对专制,一方面又实行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所谓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必具有此四大民权,方得谓为纯粹之民国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人民要怎么样管理政府,就是实行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政府要怎么样替人民做工夫,就是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有了这九个权,彼此保持平衡,民权问题才算是真解决,政治才算是有轨道。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主政治的认识。(6分)
(2)材料二孙中山对政府权力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