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 |
数学 |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 |
物理机械工程 | 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 |
天文历算 |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 |
水利技术 |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 |
火炮制造 |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 |
欧洲古典哲学 | 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 |
艺术 | 美术 | 西方绘画技法 |
音乐 | 西洋乐器 | |
建筑 | 教堂、圆明园 | |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 |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 ||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 ||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 ||
甲午战争 后 |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 ||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 ||
民国以后 |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 |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 ||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古代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累世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家庭形式,自汉以来,历经各朝有所发展。其中比较著名的要数宋代至明代的浦江郑家,史载:“自建炎初殆今,已历十世,逾二百五十春秋矣。大小家人三千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 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郑家以“义居”闻名于世,曾颁布了家法《郑氏规范》,其规定了:
(1)建祠堂一所,以供奉先祖神位,家族有重大事务必到祠堂禀告祖先;
(2)选择一人(家长)监视家族事务,“家庭凛如公府,子弟小有过,颁白者犹鞭之”;
(3)家中产业券契,都要印上“义门公堂产业子孙永守”等字样,还需编字号。家长会集家众将其封藏,不得擅自开启。族人不论长幼,有敢言抵押出卖的,以不孝论处;
(4)家族膳食由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每旦,击钟二十四声”;所有妇女劳作应当集中在一处,织布纺纱;生活用度,均由家中统一购置,统一发放;
(5)子侄称呼伯、叔则在排行之后再加上伯父、叔父,小辈和年幼者不得顶撞长辈。在家则孝悌为先,处事要仁爱宽恕;
(6)同族之人,本来就是一脉所生的血缘兄弟……郑氏子弟应当对他们尽心保护,不要让他们因贫病而失去存身之地,切不可恃势欺压他们,以辱没上祖。
——摘自于《郑氏规范》
材料二 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促使家族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群体性质的血缘关系日趋松懈,主张废除祖先祭祀者越来越多;家庭规模呈逐渐缩小之势。核心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同住)占绝大多数,主干家庭(父母与已婚子女同住)次之,联合家庭(已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大家庭)很少;辈分等级秩序逐步被平等性、法制性所替代;同时,家庭的权力模式“正从父系家长制转变为民主平等制”,分工模式“正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转变为无差异分工模式”,“夫妻共同决定”家庭权力和管理家庭日常事务的越来越多。父母在家庭中也不再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在婚姻、教育、职业、交友等活动上具有了相当大的自主权;族居方式的地缘关系大为削弱,族员的流动性、杂居性与聚居性交相并存。
——李永芳《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家族文化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3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这样论述:“欧化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政治统治或文化渗透。它还包括实际的生物取代即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有形的取代……带着他们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蜂拥而入,占据了土著居民的领土。因此,随海外地区种族上的欧化而来的必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欧化。”下列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
A.欧洲接受马歇尔计划复兴经济 B.中国以中体西用改造社会
C.美国建立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D.日本推行脱亚入欧改革政策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材料说明全球化
A.缺乏公正性应该被抵制 B.是利益分配不均的根源
C.拉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D.缺乏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卞悟在《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中谈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苏联农民“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实质上说明农业集体化
A.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 B.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
C.有利于加强农民的集体意识 D.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
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科技成就 | 基础研究年代(A) | 应用研究年代(B) | 生产推广年代(C) | A—B年差 | B—C年差 | A—C年差 |
蒸汽机 | 1687 | 1711 | 1776 | 24 | 65 | 89 |
发电机 | 1831 | 1888 | 1889 | 57 | 1 | 58 |
计算机 | 1936 | 1946 | 1946 | 10 | 0 | 10 |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C.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D.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