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蔡元培之决心献身教育,是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最先接办绍兴中西学堂,又到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校及爱国学社。

——摘自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

材料二  (民国)六年一月,始任事于北京大学。其时北京大学学生,颇为社会所菲薄。孑民(蔡元培字)推求其故,以为由学生之入大学,仍抱科举时代思想,以大学为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故对于教员之专任者,不甚欢迎。其独于行政、司法界官吏之兼任者,虽时时请假,年年发旧讲义,而学生特别欢迎之,以为有此师生关系,可为毕业后奥援也。

孑民以大学为囊括大典包罗众家之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曾于《北京大学月刊》之发刊词中详言之。

——摘自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及其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9分)

 

(1)主张:教育救国。(3分) 原因:认为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没有培养革新人才。(3分) (2)改变旧北大读书是为了当官的传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摇篮;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起了很大推动作用。(9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蔡元培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没重视教育,因此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就是教育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认为维新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没有培养革新人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改革,改变旧北大读书是为了当官的传统;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思想的摇篮;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杰出的科学家·蔡元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杜鲁门政府在1947年发表咨文,声称美国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提出“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力图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保护“任何请求军事援助的国家防止共产主义侵略。”60年代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奉行“两个半战争”的战略,即准备同时与苏联和中国打大战,在世界其他地区打局部战争。

材料二  19702月,尼克松向国会提出咨文,将“两个半战争”改为“一个半战争”,即准备在欧洲或亚洲(同苏联)打一场全面战争,同时在其它地区打一场局部战争。1971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3年,美越达成结束越南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体面结束了越战:在中东和波斯湾增强军事力量,阻止苏联的渗透和扩张……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全球战略的基本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全球战略发生转变的原因。(7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杰斐逊写《独立宣言》的时候,他的庄园里还有200多名奴隶,也就是说他当时提出所有人生而平等的时候,可能没有把黑奴包括在内。但是这种思想本身,到后来成为黑奴争取自由的思想武器。

——《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1根据材料一,从制度层面指出《独立宣言》的历史意义。(6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选举权的变化。你对此有何认识?(9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同年五月,又“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成令自举”。显庆四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者,凡九百人”。“裁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有学者统计,从高宗委政于武后算起,至武后卒年为止,录取进士为1157人,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5倍、太宗选士的56倍。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同时,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

——摘自《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材料二  “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迭,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沈既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9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6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满分5 manfen5.com

               中国近代某类企业发展示意图

1)从图2ABC三个发展阶段中任意提取两个阶段,指出该类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把图2中的D段曲线图用黑色签字笔绘制出来。(2分)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而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正式升为学院。

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到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已蔚为大观,包括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岭南大学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所。教会大学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很多学校招收贫困家庭的子弟,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膳宿生活甚至路费。而教会大学除了一小部分学费收入,绝大多数开销都来自于海外教会和私人机构的捐赠

教会大学最直接的贡献就是把现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国,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中国塑造了仿效样板,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大潮。

教会学校虽然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特点,但在中国文化传播与研究中也成绩斐然。当时的很多教会学校,不仅教授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教会学校自然也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开启了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的先河,如被誉为“近代留美第一人”的容闳赴美留学就得到了美国传教士布朗的直接帮助。

——摘编自李铁《历史深处的中国教会大学》

材料二  美国传教士明恩傅曾说:“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制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未来的世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

——董雪梅《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教会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的历史背景和办学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会学校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