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垂拱元年,武则天下...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垂拱元年,武则天下《求贤制》:“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同年五月,又“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成令自举”。显庆四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者,凡九百人”。“裁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有学者统计,从高宗委政于武后算起,至武后卒年为止,录取进士为1157人,此数为高祖进士的445倍、太宗选士的56倍。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同时,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

——摘自《武则天的改制及其评价》

材料二  “太后(武则天)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迭,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沈既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9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作用。(6分)

 

(1)特点:唐代改革科举制强调贤能治国,唯才是举;多种途径方式选拔人才;录取人数和考试科目增加。(9分) (2)作用:扩大了入仕做官的途径;促进了文学教育发展;有利于发掘人才;提高了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蕴梁栋之宏才,堪将相之重任,无隔士庶,具以名闻!”“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中可以概括归纳出唐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两段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科举制扩大了入仕做官的途径;促进了文学教育发展;有利于发掘人才;提高了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满分5 manfen5.com

               中国近代某类企业发展示意图

1)从图2ABC三个发展阶段中任意提取两个阶段,指出该类企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把图2中的D段曲线图用黑色签字笔绘制出来。(2分)

 

查看答案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而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正式升为学院。

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到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已蔚为大观,包括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岭南大学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所。教会大学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很多学校招收贫困家庭的子弟,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膳宿生活甚至路费。而教会大学除了一小部分学费收入,绝大多数开销都来自于海外教会和私人机构的捐赠

教会大学最直接的贡献就是把现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国,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中国塑造了仿效样板,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大潮。

教会学校虽然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特点,但在中国文化传播与研究中也成绩斐然。当时的很多教会学校,不仅教授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教会学校自然也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开启了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的先河,如被誉为“近代留美第一人”的容闳赴美留学就得到了美国传教士布朗的直接帮助。

——摘编自李铁《历史深处的中国教会大学》

材料二  美国传教士明恩傅曾说:“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制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未来的世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

——董雪梅《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教会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的历史背景和办学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会学校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查看答案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从而使大量的人口从内蒙古西部和山西北部迁到河南一带。

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南洋(东南亚)一带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中国人去到南洋,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积极投入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华侨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于军阀混战、日本侵略、国共内战,许多人为逃避战乱,背井离乡,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等习惯性人口迁移特点。从19世纪初到1949年的五十年间,由关内迁到东北的人口就有3000万左右。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农转非”,务工经商的“下海潮”和“打工潮”已成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倾向。

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能直接获得货币收入。目前城市虽然下岗职工多,但他们对从事清洁、泥瓦、家具营建、装卸搬运等脏、累、差的非技术性职业不屑一顾,这就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腾出了就业空间。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势必引起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对我国的户籍制度变迁提出了挑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启明《人口迁移的空间过程及其迁移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农村人口大量迁居城市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述。(7分)

 

查看答案

“达利的盛誉主要归结于他自我推销的天分……他将受情感激发产生的灵感转变为创作过程,将自己内心的荒诞、怪异加入外在的客观世界,将人们熟悉的东西扭曲变形,再以精细的写真技术加以肯定,使幻想具有真实性。”据此推断,达利的绘画艺术风格应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的“故障”是指

满分5 manfen5.com

 

A.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

B.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关贸总协定在解决多边贸易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