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月24日出版的《时代》周刊,以“中国在哪里?”为小标题来叙述封面人物之一的蒋介石。以下对“中国在哪里?”的回答,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中国在内战中 B.中国在建设中
C.中国在“解冻”中 D.中国在同盟国集团中
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考察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A.梁启超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 B.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持否定态度
C.物质文明的发展会降低人类的幸福感 D.五四运动促进了知识分子的觉醒
据《顺治十八年缙绅录》所记,清初督抚多出身辽东,大多为汉军旗人,甚至达到“十之九”的程度,这种倾向在康熙和雍正两朝得到延续,乾隆朝汉军督抚居多的情形渐有改变,开始大量任用满官为督抚。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清统治者全面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乾隆帝改变祖宗之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清前期统治者为缓和满汉矛盾,大量任用汉人为督抚
D.清前期满人主要担任中央官员,汉人主要担任地方官员
据统计,明代曾任内阁大学士的共有161人,其中经殿试中进士的有157人,占96.3%。157人中又有131人经翰林院入阁,占大学士总数的80.03%。可见
A. 从明代开始政府成了士人政府
B.明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
C.科举高第入翰林,是进入内阁的主要途径
D.明朝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元朝人程钜夫在《论行省》中写道:“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所以容易生诸奸弊。钱粮羡溢,则百端欺隐,如同己物。盗贼生发,则各保界分,不相接应。甚而把握兵权,伸缩由己。”在程钜夫看来
A.行省权力过重,弊端丛生 B.行省与割据势力无异
C.政府不必在地方普遍设置行省 D.行省没有起到加强对地方统治的作用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余观汉人词章,未有不精于小学者……自宋以后能文章者不通小学,国朝诸儒通小学者又不能文章。”文中“小学”指
A.儒家经典 B.唐诗宋词
C.少年儿童求学的第一阶段 D.训诂考据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