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面对失业恐慌的种种危害,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治理失业的措施,坚守“堵”源与疏导的原则,尽量避免失业人数的增加,同时运用多种手段促进社会再就业工程的构建,安置社会上失业与无业的闲散人员。南京国民政府凭借政权的力量,在继承传统的救济失业方式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国家治理失业的方法,并诉诸于法理层面,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用标本兼治的方法,发起了应对失业的社会运动。这种以国家为主导,社会各界纷纷响应的运动,改变了昔日社会民间势力为之奔走呼号、国家则持观望态度的尴尬局面。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协作下,增强了社会吸纳无业或失业人员的能力,为失业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解决失业问题透视》
材料二 建国初期社会保障的相关法规
时 间 | 法 规 |
1950年 | 政务院颁布带有失业保障性质的《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 |
1950年 | 内务部颁布《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 |
1951年 | 政务院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 |
1952年 | 政务院批准发布卫生部制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在患病期间待遇暂行办法》 |
1955年 | 政务院颁布《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通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 |
1956年 | 政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女职工保护条例(草案)》 |
1957年 | 卫生部制定《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 |
——《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历史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治理失业的尝试,哪些是值得借鉴的?(4分)
(2)据材料二,评价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工作。(8分)
(3)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可以从“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发展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2分)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把智慧和权利等同起来,认为智多应该权多,智缺自然不应有较多的权利。他认为:“有一分之智慧,即有一分之权利;有百分之智慧,即有百分之权利;一毫不容假者也。故欲求一国自立,必使一国之人之智慧足可治一国之事,然后可。今日之中国,其大患总在民智不开。民智不开,人才不足,则人虽假我以权利,亦不能守也。士气似可用矣,地利似可恃矣,然使公理公法、政治之学不明,则虽有千百忠义之人,亦不能免于为奴也。”
——《湖南时务学堂遗编》第1集
材料二 及卢梭出,以为人也者,生而有平等之权,即生而当享自由之福,此天之所以与我,无贵贱一也,于是著《民约论》大倡此义。谓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以众力而自保其生命财产者也,各从其意之自由,自定约而自守之,自立法而自遵之,故一洲学界,如平地起一霹雳,如暗界放一光明……《民约论》者,法国大革命之原动力也;法国大革命,十九世纪全世界之原动力也。
——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请回答:
(1)你如何评价材料一中梁启超的主张?(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梁启超在自己的书中介绍卢梭的著作及主张?(5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材料中关于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989年日本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叫《敢说“不”的日本》,这本书很快畅销美国,引起了美国朝野的震惊,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该书实际上反映出
A.日本与美国成为全方位的竞争对手 B.日本由经济巨人变为政治大国的梦想
C.日本的经济科技实力超过了美国 D.日本右翼势力鼓吹对外扩张
下面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 份 | 1960年 | 1970年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 40% | 38% | 36% | 34% | 31% |
中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 28% | 34% | 43% | 37% | 36% |
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 | 22% | 27% | 37% | 36% | 43% |
以下对此表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C.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D.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下面是苏联在第八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 (%)。
| 八五1966—1970 | 九五1971—1975 | 十五1976—1980 | 十一五1981—1985 |
社会总产值 | 7.4 | 6.4 | 4.2 | 3.3 |
国民收入 | 7.7 | 5.7 | 3.8 | 3.2 |
工业总产值 | 8.4 | 7.4 | 4.4 | 3.7 |
农业总产值 | 4.1 | 2.5 | 1.7 | 1.1 |
社会劳动生产率 | 6.8 | 4.5 | 3.3 | 3.1 |
据上表,我们可以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
A.“大跃进的年代” B.“大倒退的年代”
C.“稳步前进的年代” D.“停滞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