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

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有类于后世的六部具体执行皇帝政令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核心信息是“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排除A、B、C三项。汉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理学创始周敦颐说:“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下列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

A.理学与传统儒学在维护社会伦常方面一致

B.理学教人学作圣

C.传统儒学教人学做人,教人寡欲

D传统儒学与理学都探究世界的本原

 

查看答案

《周礼·地官·司市》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这段材料能够说明

A.西周分封制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B.周人主要从事商业活动

C.西周重视对商业活动的管理         D.西周时期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甄生活在明末清初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时期,国内正在逐渐的形成市场经济的气候,新型的人文主义思想,也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唐甄成为经世致用之学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在自秦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封建君主,不仅是掠夺天下人财富的最大盗贼,而且是惨杀天下人生命的罪恶凶手。他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潜书·室语》)唐甄明确而尖锐地指出,封建君主至尊权势的取得和专制极权的统治,是建立在杀天下之人、掠天下之财的残暴野蛮行为上的。窃国屠民的残暴无道的封建君主,是导致国家动乱、民众涂炭的根源,“君之无道也多矣,民之不乐其生也久矣,民之不乐其生,源于君之无道。”(《潜书·鲜君》)。唐甄指出,遍布四海的贪官污吏,不仅不去推行贤明君主的善政,而且日夜猎取天下民众的财富。“虽田园荒芜,庐舍倾倒,而不一顾也;虽父兄冻饿,子弟死亡,而莫之恤也。”(《潜书·扼政》)唐甄认为:“天下难治,人皆以为民难治也,不知难治者,非民也,官也。”(《潜书·扼政》)唐甄深刻地认识到,无道君主的专制统治,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国家社会的动乱和四海民众的穷困,然其最终根源,则在于自秦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制度。唐甄彻底否定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抑君之尊的政治主张。他提出,“天子之尊,非天地大神也,皆人也。”(《潜书·抑尊》)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甄猛烈批判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甄批判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历史作用和影响。(7分)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朝鲜战争历时三年,在板门店走到了尽头。战争结局是平分秋色,敌对双方彼此坐下来停战言和,战争终点基本上是战争的起点。这种结局的本质涵义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继续维持雅尔塔模式的僵持局面,朝鲜民族以战争方式完成统一、突破雅尔塔格局的尝试在雅尔塔模式始作俑者的介入干预下遭受了挫折。同样,雅尔塔争雄角逐的两个超级大国政治家们企图突破对方缓冲区的尝试在经历了一番较量之后也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

材料二  读下图

满分5 manfen5.com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朝鲜战争的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朝鲜战争对当时各主要交战国和当今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9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二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孙中山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