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旧唐书·食货志》载:“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旧唐书·食货志》载:“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大历十四年五月,唐德宗即位,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同时征税对象不再以人丁为主,而以财产、土地为主。

明朝时期实行一条鞭法,《明史·食货志》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於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徵银、折办於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至于清朝与赋税制度又作新的改革,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清史稿·食货志》载:“康熙五十一年,谕曰:‘海宇承平日久,户口日增,地未加广,应以现在丁册定为常额,自后所生人丁,不徵收钱粮,编审时,止将实数查明造报。”廷议:“五十年以后,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仍五岁一编审。’户部议:‘缺额人丁,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补之;又不足,以同甲粮多之丁补之。’”“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徵解,统谓之‘地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明、清征税标准的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改革。(6分)

 

(1)唐初以人丁为征税标准,安史之乱后实行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多少征税,明朝一条鞭法按土地和人丁的多少征税,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9分)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改革,经唐明清数代,最终定型。总的趋势是发展的、前进的;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演变,由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过渡,由税种繁杂多项向简单单一发展;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赋税制度的改革逐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问,可依据材料内容逐一分析回答。正确的翻译原文后,从征税标准、征税的方式上来对比。我国古代的赋役制度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封建国家、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的减弱,这在税收制度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2)第二问,可以从第一问的内容中得出结论。征税由以人丁为标准到以土地数量为标准,从繁杂的项目到合一征税,说明了封建制度发展过程中,人身的依附关系在逐渐松弛,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从这个观点出发可以评价是进步的表现,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的赋役制度·明代的一条鞭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示意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图1                                 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实行分权和1787年美国“三权分立”实行分权的不同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以后,美国郊区化进程迅猛异常,低密度蔓延性成为美国郊区的一个主要特点。美国城市的高密度发震所产生的“城市病”,曾是推动人们向郊区迁移,去追求自然,返朴归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人们这种对大自然的渴望,对健康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美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二战以后,美国公路的铺设和汽车的普及为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的扩散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美国郊区功能的单一性也进一步增加了汽车流量。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的城市和郊区普遍采用分区规划制度,将不同功能的城市社区分开布局,使郊区不能步行上班和购物,必须乘坐私人汽车。由于美国郊区的低密度蔓延性特别和汽车的广泛使用,汽车流量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量都急剧提高,从而成为,美国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汽车所排放的这些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严重的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而且还影响农作物、果树、森林等的生长,导致大量减产甚至死亡。由于美国人口向郊区的大举迁移,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郊区由于没有排污管道,家庭污水和粪便就不能通过排污管道集中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只能使用化粪池。化粪池的损坏和泛滥不仅污染江河湖泊等地表水,而且严重污染了地下水源。此外,公路、停车场等硬化面积急剧增多,汽车数量增多和使用量增大,因而,路面和停车场化学污染物质,比如汽油、防冻剂、铅、铜、镉等以及各种细菌增多,由于雨水的冲刷,这类污染物质被裹挟到江河湖泊之中,从而遣成水源污染。

郊区的蔓延不仅挤压着人类的活动空间,破坏了大自然的景观,直接导致了美国森林面积的缩减,而且还严重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威胁着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居民社区和公路将野生动物的栖地进行了分割,导致了栖息地的破碎,郊区蔓延所造成的水源污染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繁殖。

由于城市和郊区的开发,不仅铲除了地面的植被,而且还把地面削平,再铺上沥青或水泥,雨水不经过植被吸收和地下渗透,没有遮拦地迅速排入溪流,在短时间内汇入江河,从而造成洪峰,导致洪灾。湿地、草地和森林等旷野的减少和郊区的蔓延在迅速地蚕食着沼泽和湿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填塞了溪流、沼泽,抬高了河床,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

二战以后,开发商在山坡上大规模建筑住宅,由于在山坡上坡度陡峭,雨水流速特别迅速,因而水土流失特别严重,有时甚至导致了山体滑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材料二  美国郊区的低密度蔓延,给美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从而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物种的多样性,破坏了自然美景,加重了自然灾害。在人类生存环境面临重重危机的今天,美国郊区的恶性发展无疑将加剧生态危机。正是由于这种考虑,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念,提倡恢复传统的高密度城市发展模式,对城市和郊区的发展要进行综合性的规划,从而达到与生态环境协调的发展目标。然而,要改变美国城市和郊区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美国基督教文明的自然观和消费主义文化,协调大都市区的发展。

——摘编自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环保局《蔓延的代价——城市边缘不同居民开发模式与经济成本》、凯德·本菲尔德等《曾今拥有绿地——城市蔓延是如何威胁美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组织》、亚当·罗姆《乡村里的推土机——郊区蔓延与美国环保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郊区低密度蔓延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郊区低密度蔓延如何对生态环境产生危害,(12分)简要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和启示。(6分)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美国克林顿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经济政策属于新版的罗斯福新政。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的关系问题

C.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彻底解决了失业问题

D.都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奇迹,消除了经济危机

 

查看答案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①                                   ②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③                                   ④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③②④①

 

查看答案

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是针对

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完全为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所取代

C.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种种表现及严重后果,

D.当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的农业形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