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古代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农业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材料中五则农谚反映了播种时间、稻种的选择、栽插技术、农作物灌溉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因此B符合题意。 A和D都是从某一方面来介绍五则农谚的内容,以偏概全,故不选;而C和题干无关。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1.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

7.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2.接折

章京将奏折送大臣阅

8.交折

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3.见面

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9.月折

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4.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lO.随手

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5.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11.封柜

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6.交发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A.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B.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查看答案

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门阀举荐制度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

C.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查看答案

在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以下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B.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C.行省制是蒙古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三省六部制明确了宰相之间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

 

查看答案

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成为旅游热景。在楼中珍藏着一部1911年10月16日由军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它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第一次以法的宪形式确定下来

B.它的颁布意味着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C.它的颁布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标志着中华民国成立

D.它的颁布极大地提升了武昌起义的民主革命色彩和革命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