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32分)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

(32分)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纵观近现代各国历史,在这一问题上有过成功的启迪,也有深刻的教训。

材料一  2003年3月4日,俄罗斯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材料二  ①在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来改名为“资源委员会”), 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由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担任专员。②资源委员会制定 “重工业五年计划”,拟定兴建冶金、机械、燃料、化学等工业。③这些工作虽然是初步,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但是它们在当时和抗战期间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不能忽视和低估。

——铁血社区网

材料三  50代初,毛泽东首次提出“两件大事”的思想。他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 60年代后,加强经济建设的思想被“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所取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的关系受到影响。

材料四  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军队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

——邓小平《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1984年11月1 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对新中国的影响。(7分)

(2)历史评价作为人们对历史事物所作的价值判断,是历史认识或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材料二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哪句话(写出序号)?材料一中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的观点与材料二遵循了历史评价的哪些原则?(5分)

(3) 30年代的苏联和中国,都十分强调国防与重工业建设,假设它们都是合理的,请你为它们各自找两个依据?对两国共同而言,上述建设在四十年代最重大的意义是什么?(10分)

(4)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领导人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的看法出现过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60年代和80年代产生变化的原因?(10分)

 

(1)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国防工业;重视积累,不重视人民生活改善。(4分) 对新中国的影响:新中国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模式,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但经济体制的弊端在改革开放前也曾长期存在。(3分) (2)历史评价:②(1分)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或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的原则);全面性原则(答一分为二、辩证分析亦可);史论结合原则。(4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3)苏联:当时苏联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发展重工业;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包围。(4分)中国: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必须提升基础工业水平。(4分)意义:为两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分) (4)变化:五十年代——两者并重;六十年代——国防建设优先,经济建设受到影响;八十年代——经济建设是大局,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2分,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2分) 原因: 60年代:中美敌对,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提出“两只拳头出击”战略。(4分,任答两点即可) 80年代:国际局势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潮流;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更趋务实理性;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改革开放。(4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斯大林体制的特点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排斥市场作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国防工业;重视积累,不重视人民生活改善,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2)此题考查的是史学研究的基本的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要具体的历史的进行分析,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秉持的客观性原则和论从史出的原则。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3)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30年代中苏都是进行重工业化的原因。中国当时面临着日军侵略的危险,苏联则是处在西方国家的包围之中,二者发展重工业都是有着现实的战略考虑。都对四十年代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4)从材料三和材料四对比即可看出,毛泽东时代,国防建设是第一位的,到了80年代,提出国防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种变化的原因要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变化进行分析。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史学理论与常识·史学常识·史学评价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建国后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一个地名命名或其变更并非单纯来自偶然或者不自觉的语言因素,更多的是历史的折射与反应。

材料一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发现了一组文字材料:“……两县共辖109坊,一为永乐、曲池、敦化、安仁等54坊,一为善和、通化、怀远、醴泉等55坊。”

(1)材料所涉及的朝代最晚可能是?说明理由(4分)。

材料二  中国城市众多,但是城市的路名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三民路,中山路等。

(2)材料二中的路名,你认为哪两个被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共同使用的频率会最高(2分)?分别说出大陆与台湾使用这两个路名的理由(4分)。结合史实说明大陆哪座城市最适合使用这些路名(3分)?

材料三  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路易十五广场”,1789年被改名为“自由广场”。1795年易其名为“协和广场”。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

(3)导致该广场改名为“自由广场”的因素有哪些?广场名称的几经反复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4分)。

(4)你从以上材料中得出什么认识(3分)?

 

查看答案

“长期以来日本人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是不讲卫生的、主权高于人权的、允许使用危险农药的、说假话的、绝不妥协的;同样地,中国人也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日本是虚伪的、不反省历史的、右翼的、拒绝道歉的。有色眼镜干扰了两国关系。”此话不能反映(   )

A.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认知存在误差

B.客观认知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很重要

C.中日两国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间的认知

D.中日两国不能相互客观认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查看答案

罗斯福在“新政”时期,积极干预甚至控制立法,频繁使用否决权,几乎“扮演着议长的角色”,1933年至1943年间,美国国会的重大立法,几乎都不是国会创始的。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读应该是(   )

A.罗斯福的做法背离了分权制衡的宪法精神

B.罗斯福利用“大萧条”的“紧急状态”加强了行政权力

C.该时期的美国国会形同虚设

D.罗斯福此举使“新政”的推行大打折扣

 

查看答案

1921年,苏俄出现全国性大饥荒。政府救灾的决定性措施是(   )

A.颁布土地法令,没收贵族和教会土地等财产

B.与西方主动结束战争,争取经济援助

C.实行新经济政策,改革生产关系

D.实行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

 

查看答案

1933年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

B.当时知识界对“非资本主义”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

C.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D.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