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问答题(10分) (10分)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

问答题(10分)

(10分)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系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两个系统。简述秦、唐、明、清四个朝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情况。(4分)

(2)在地方行政制度中,秦朝和元朝对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各有怎样的开创性贡献?(2分)

(3)对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评价在史学界有争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第二种意见则认为:中央集权制度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试以明清(鸦片战争前)的史实为例加以扼要阐述。(4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两种都答按第一种给分)

 

(1)秦朝首创皇帝制度,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4分) (2)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2分) (3)同意第一种意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反抗外国的侵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保障中华文明的持久性。(4分) 同意第二种意见:绝对的君主专制,导致政治黑暗腐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2)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3)因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其他的产业为辅,并且国家实行的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衰败,因为这样,西方列强才敢打中国,这也导致后来的许许多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是有关系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没落,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社会生产力低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依旧是落后的农业社会。封建正统思想仍然占主导地位,人民思想不自由,封闭落后。由于封建制度的阻碍,科技逐步落后于时代,依旧是冷兵器时代。封建君主专制的没落是鸦片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租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五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

消灭敌人

损失

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

日军

伪军

军民伤亡

经济损失

人民军队的发展

解放人口

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扩大

130多万人

118万人

3500万人

5620亿美元

130多万人

1亿多人

104万平方千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分)在近代前期中国军民是如何反抗中国

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的?(2分)(列举两例)

(2)材料二、三、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3分)几段材料反映的一条主线是什么?(1分)

(3)材料五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近代反帝斗争史中的历史地位。(1分)

 

查看答案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反映的是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情况。

 

查看答案

近代南京在抗日战争期间见证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侵华日军大屠杀和抗日战争胜利等历史风云变幻。

 

查看答案

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一直抗击着日军的主要力量。

 

查看答案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出列强侵华的主要趋势是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