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12~1919年的8年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一战结束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又萧条下去。

材料二 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说:“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

另一个资本家写道:“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下同)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之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而善后。”

材料三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中国

(1952年产量)

美国

(1950年产量)

印度

(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 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材料四 1957、1992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 品

1957年产量

1992年产量

535万吨

8 000万吨

1.3亿吨

11亿吨

粮 食

1.95亿吨

4.42亿吨

棉 花

164万吨

452万吨

(1)根据材料一,指出l912~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得不到充分发展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意义。(4分)

(4)材料四反映出我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4分)

(5)从材料一至材料四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发展状况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1)特点:发展迅速而短暂。 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 (2)原因:军阀割据,关卡林立,税收沉重,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3)原因: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意义: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变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5)认识:国家的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解析】 试题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的第一自然段可以得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第二自然段可以得出发展时间短暂的特点。主要原因:因为特点是两个,所以要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去思考其原因。发展迅速是因为当时正处于辛亥革命之后的一战时期,所以这两件大事直接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由此出发就可以得出其四个原因;而发展时间短暂则是因为列强侵略在一战结束后不久就又卷土重来的缘故。 (2)原因:这一题需要结合材料二来回答,而且要求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所以需要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和归纳。由材料二中的“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则商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可知原因之一是“军阀割据,关卡林立,税收沉重”,由“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可知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3)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来回答,所以要结合材料三中的表格来概括原因。材料三表格中中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与美国、印度相比都相差甚远,而这两项都属于重工业部门,所以可以看出是中国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意义:由此出发去思考,优先发展重工业当然会解决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其意义就是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变化:需要根据材料四回答。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我国钢煤和粮棉产量1992年远远超过1957年好几倍甚至十好几倍,所以可以得出其变化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原因: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于1957年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不是因为社会制度先进的原因,再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之前,所以与党和政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以及之后的改革开放有关,所以答案就不难得出了。 (5)认识:题目要求根据“从材料一至材料四反映的我国不同时期工业的发展状况”来回答。从材料一、二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列强侵略的阻碍的信息可以看得出: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从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之初重工业基础薄弱和材料四中1992年与1957年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比较可以得出:国家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及其实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探讨“社会生活变迁”问题时,某同学从古代、近代中国社会的经济、习俗等角度入手,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一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他们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三

满分5 manfen5.com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与这一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4分)

(3)根据上述图片信息,概括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变化呈现的趋势及其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以上变化的原因。(6分)

(4)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杆,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查看答案

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查看答案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必然会导致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政策是(  )

A.罗斯福新政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斯大林模式                                                  D.新经济政策

 

查看答案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

A.十月革命胜利的作用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C.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D.斯大林体制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