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到18世纪60年代,北美殖民地经...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到18世纪60年代,北美殖民地经济蒸蒸日上,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费城、波士顿和纽约发展为2~3万人口的城市,成为北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在各殖民地,以市镇为单位,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大会还提出、讨论、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伯恩比在1759~1760年访问了北美。据他描写,弗吉尼亚人特别“高傲地珍惜自己的自由,忍受不了任何限制,几乎不能容忍任何高高在上的权力的控制,甚至有这种想法他们都受不了”。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上)

材料二  现代民族国家起源于市民社会。所谓市民社会就是基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商品的自由交换的基础上而组成的社会。非洲的市民社会是不发达的……部落体制是根深蒂固,人们只有部落观念,只听部落长老的,政府和国家没有任何权威。……虽然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独立后学习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但政治不稳定是独立后非洲国家最大的灾难。独立后的非洲出现了一条新的谚语:“在非洲武装政变随着季节一起到来,有时是武装政变越过季节而来临。”非洲独立后政治上的一个重要副产品就是腐败。

——摘编自钱乘旦等编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得以确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非洲独立后政治体制的选择。(9分)

 

(1)原因:独立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具有一定的民主传统;人民具有比较牢固的民主、自由、平等观念;市民社会的形成。(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简评:独立后的非洲,经济落后,市民社会不成熟,部落体制根深蒂固,国家意识淡薄,(3分)照搬美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2分)导致政局动荡,政治腐败。(2分)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选择必须结合本国国情。(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两则材料主要是从经济、政治两方面说明美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体制得以确立,依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分析原因;(2)从材料“非洲的市民社会是不发达的……部落体制是根深蒂固,人们只有部落观念,只听部落长老的,政府和国家没有任何权威”可以看出非洲当时的实际情况。他们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盲目的照搬了美国的政治体制,最终造成“水土不服”,政局动荡不安,政治腐败。这充分的说明了一个国家选择政治体制需要结合本国的国情。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民主政治的确立;美国民主政体的影响·非洲政治体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8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7分)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但又跳不出特定时代的制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没有一个宽松、平和与自由的社会环境,经济就不可能继续发展,于是克服专制王权就成为那些具有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民族国家所面临的最大任务。英国内战就是为了克服专制王权,然而暴力革命的结果是消除了国王,却产生了另一种专制形式,即克伦威尔的个人独裁。

——刘成《英国兴衰千年回溯》

材料二  拿破仑这些实在的成就使他受到普遍地欢迎。渴望复辟旧制度或认为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的政敌是存在的,但是,大多数人都因为他结束骚乱和建立起了一个可信任的、强有力的政府而欢呼。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又建立另一种专制形式”。(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在内政方面“受到普遍欢迎”的措施。(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如何理解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经常出现“另一种形式”的个人独裁统治的历史现象。(2分)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社会发展需要改革,改革艰难前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而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人民起义此伏彼起,政府财政困难,列强又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国……

材料二  秦国很小,传统的惰性力量较弱,来自旧贵族的阻力并不十分强大,拥有军政大权的秦孝公、商鞅锐意改革,把所有的变法措施都贯彻到底,对反对变法的人严惩不贷,即使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公子虔,商鞅也敢于黥之、劓之。

材料三  在一个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而又十分守旧的王朝末年,任何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顶多只是某种回光返照。更何况,维新人士不仅自身的权力很小,而且依靠的“圣主”光绪帝又完全被慈禧太后所操纵……

材料四  艰难时势下的历史跃进,一方面必须唤醒人类的精英挺身而出,指点江山,另一方面又似乎必然使这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智者蒙受种种磨难,甚至惨遭杀害。

——以上均摘自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两次变法“惊人相似的际遇”。列举相关史实予以说明。(6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两次变法“天壤之别的结局”的原因。(2分)

(3)以两次改革为例,谈谈你对材料四现象的理解。(2分)

 

查看答案

(13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于今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然则,但患其国之无兹学耳,苟其有之,则国民安有不团结,群治安有不进化者?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人们对单纯的以考订为主的史学兴趣顿减。胡适不顾夫人的劝阻弃学从政,傅斯年一反“考史不著史”的风格撰写《东北史纲》,顾颉刚转向民族史和边疆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

材料三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相继奔赴延安和重庆,这两地成为抗战期间历史研究的两大中心。……两个中心,两支队伍,遥相呼应,相互配合又相互激荡,共同推进了史学的发展。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新史学的地位与特点是什么?有何社会价值?(4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史学研究发生的变化。(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延安和重庆得到发展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史学发展与时代变迁关系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14分)近代中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呈现新陈代谢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1872年李鸿章上《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研究近代中国应该从三个层次来说明:第一、它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如危崖转石不达其地不止;第二、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螺旋特别多;第三、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资本主义之新。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中国面临“三千年一大变局”的主要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局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陈旭麓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是走向近代化,是一个由旧到新的过程。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