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山东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

山东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教育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教育言论。

“有教无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当仁不让于师。”

(1)表格中的言论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主张?(3分)

材料二  山东大学堂(今山东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堂,于1901年在济南泺源书院创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要通解经史,文理明顺。”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图为“山东大学堂西学教习合影”)。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欧美和日本留学有59人。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山东大学堂体现了怎样的办学特色?大学堂的创办有何深远的历史影响?(8分)

材料三 下表反映了1949年和1998年山东教育的相关信息。

 

学校数(单位:所)

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小学

中学

高等学校

1949年

27476

66

41

193

3.89

1.77

1998年

34480

4635

303(含民办高校)

951

571.5

51.4

(3)据表格中的数据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教育的主要变化。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4分)

 

(1) 教育主张: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奋学习;独立思考。(3分,任答3点即可) (2)特色:注重聘请西方教师,把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4分)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了近代人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推动了教育近代化,对中国近代大学的创办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3)变化: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民办高校出现;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2分) 推动因素: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对教育的投入;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2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地方色彩比较明显,主要考查山东地区古今教育发展史实。第(1)题根据表格材料,逐条提炼即可,主要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温故知新等。第(2)题的“特色”要从材料中分析概括得出,“意义”要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概括,主要是从教育的近代化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的“变化”要根据表格进行归纳,从材料可以看出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民办高校出现;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因素”要从经济、政策等方面入手来分析。 考点:山东教育的发展历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今中外,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相互影响,关系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图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1)材料一中体现的两种政治体制各是什么?请写出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经济根源。(4分)

材料二 明宪宗(1464一,1487年)时,国家的经济无法再支持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厚往薄来,而且沿海倭寇作乱,所以再次捡起祖制,实施海禁。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这时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2)材料二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对自身的影响。(4分)

材料三 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是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的时期,之所以如此,因为三大革命(包括科学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3)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除科学革命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欧洲扩张不可阻

挡的推动力和力量”?(2分)

材料四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4)根据材料说明战后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及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你如何认识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的相互关系? (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纱、洋铁、洋火、洋针、洋蜡等洋货占领了大部分东南沿海市场,生产土货的许多手工业面临着破产。受洋货冲击最大的是传统手工棉纺织,洋纱、洋布的大规模涌入,使得手工棉纺织业陷入困境。同时,丝织品成为外国资本主义掠夺的重要农产品。

材料三 “好在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已无新大陆发现。连南极冰层下的土地业已测量清楚,连大西洋中时隐时现的珊瑚岛也已记录在案。已有‘地球村’的说法。东方人、西方人,不过是‘地球村’中的‘鸡犬相闻’的村民而已。”

——冯骥才《献给命运的紫罗兰》

材料四 西方国家感到,与新兴世界相比,它们正在失去经济和政治力量。反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形成,而且可能日益增强。在发达经济体内部,现在要求在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这三个领域重新设置壁垒的呼声越来越大。反移民的趋势在欧洲尤为明显。

——《2011年全球化会倒退吗?》

随着各国政府纷纷把国内问题置于全球增长之上,在2011年,全球化似乎会成为一项孤立无援的事业。                          

——《全球化进程难以逆转》

材料五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及的“经济统治”和“分享”,意味着世界联成一体。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工业革命前和工业革命时期这种联系是怎样体现的?(4分)

(2)材料二表明近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外经济联系加强的主要表现。(3分)

(3)材料三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1分)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

(4)材料四表明经济全球化面临倒退。据材料四概括持这种观点的主要理由。(3分)

(5)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30多年来,中国采取了哪些重大决策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3分)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主权正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此现象反映了

A.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B.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C.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D.国际组织多元化趋势

 

查看答案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这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D.富人乐于输纳

 

查看答案

2010年2月,欧盟连续召开三次重要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希腊债务危机给欧元区带来的影响。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欧元正式启用于两极格局解体后

②欧元区的形成标志着欧洲一体化的完成

③欧元的使用有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④欧元的使用引发了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