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4分)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4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2分)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 (4分)

材料三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4分)

 

(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2分)原因:周王室与诸侯间的血缘纽带日渐疏远。(2分)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6分)宰相相互牵制、监督;(1分)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1分)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分,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学生回答“中外朝制度”亦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3)(6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或“三权分立”)(2分)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2分)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中的封建制是指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回答出春秋时期是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生产关系逐步确立的时期,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周王室与诸侯间的血缘纽带日渐疏远和生产力发展等因素;(2)材料二中文字“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说明了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所指内涵,结合史实可以直接举出相关事例;(3)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中可以归纳出其所具有的特点,结合阶级属性说明其和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的根本不同。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近代史学家夏曾佑说:“智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辜以为推而已矣。故史学者,人所不可无之学也。”他强调的是

A.历史规律的存在                        B.历史循环论思想

C.历史进化论思想                        D.历史学的功能

 

查看答案

经济民族主义是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出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它深切关注民族国家整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由民族经济竞争力决定的民族的长期发展趋势,而不是世界的共存共荣。在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美元贬值         B.计划指导          C.减耕减产         D.以工代赈

 

查看答案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   (    )

A.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

B.计划经济体制是各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C.计划经济体制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D.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曾经并正在发挥作用

 

查看答案

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查看答案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 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4分)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工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3分)

材料三 经过1978—2002年25年的发展,工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民可实现独立发展,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1993年后实施了保护价收购政策,其目标是减少粮食市场的波动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种粮直补和农业税减免等政策从2003年后得到逐步推行。

(4)1978年后中国的工农业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5分)

(5) 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发展经济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