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朋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孔子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佛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

材料三 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4分)

 

(1)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击;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4分) (2)同:都认为儒学强调“贵贱有序”的统治秩序;异:康有为认为儒学具备平等、进化的思想;梁启超认为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是民主的障碍。(6分) (3)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材料一中所述时间可知同时代人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他们矮化孔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击;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2)归纳材料二的内容可以找出康梁对儒学看法的异同,相同点和不同点;(3)材料三伏尔泰从两个方面表达其对孔子儒家思想的赞美:民本思想成为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道德说教远比宗教对人的教化功能民主和公正。 考点:儒家思想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汤因比说:“如果历史学家是诚实的、具有自我批评精神的,并且很擅长反省艺术和心理分析,那么他肯定将尽最大努力去撰写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但是即使如此,我

相信,他的成功最多只能是局部的。”可见作者认为

A.历史作品都带有主观性                  B.历史学家必须具有自我批评精神

C.历史本身不具有客观性                  D.历史学家应该带着偏见研究历史

 

查看答案

清朝初期规定了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此项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

A.加强了对宗教的管理                    B.团结了宗教人士

C.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西藏的各种图谋

 

查看答案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由此判断,当时孔子对现状的态度是

A.肯定             B.否定             C.中立             D.无所谓

 

查看答案

《礼记 · 坊记》记载:“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B.严格宗法制度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

 

查看答案

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平均分配。还规定,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材料二:19世纪末人民群众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终于汇集成席卷中国北部的大规模农民运动,清政府无力镇压,转而采取“抚而用之”的策略。

材料三: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逐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此次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那些大事?(6分)

(2)材料一、材料二斗争的主要对象分别是谁?(6分)

(3)分别指出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