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廿二史札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变”主要有哪三方面措施?其中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9分)

(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3中的观点。(4分)

 

(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土地兼并、高利贷和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 (2)富国、强兵、取士三大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任答三点即可)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3)材料3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并认为北宋灭亡也是因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解析】 试题分析:(1) “政治缺失”可以理解为政治危机,腐朽的表现,结合教材内容主要指“三冗”现象,联系所学内容回答出“人民疾苦”的表现即可;(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富国、强兵、取士三个方面,其中为改善民生的方法主要表现在富国之法方面: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这些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结合教材内容可以直接回答;(3) 阅读材料三的文字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对其持否定态度,显然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结合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必要性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予以反驳,在此基础上客观指出其变法的局限性即可。 考点:王安石变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22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材料三 《史记·商君列传》中的一段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材料四 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五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8分)

(2)材料三涉及到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6分)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2分)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王安变法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6分)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

②就王安石变法论述,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惟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其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受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受田在当时的作用。(6分)

(3)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4分)

(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8分)

 

查看答案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查看答案

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B.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C.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

 

查看答案

关于宋代理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从本质上讲是儒学的新发展              B.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两程一朱

C.是儒学吸收道、佛两教的产物             D.程朱理学在宋代就确立了统治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