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

A.在当时为统治者所重视

B.在当时较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扭转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一定程度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D 【解析】 试题分析:“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这一思想符合工商业发展的社会潮流,D项正确。中国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材料中的思想并没有引起统治者的足够重视,不可能扭转重农抑商政策、较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A、B、C三项错误。 考点: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代吴处厚曾说:“蜀有痎市,而间日一集,如疟疾之一发,则其俗有以冷热发歇为市喻。”这段话反映的是:

A.宋代蜀地疟疾流行                      B.宋代的集市贸易十分繁荣

C.“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D.宋朝经济没有能均衡发展

 

查看答案

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B.经济结构的调整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查看答案

“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的这句话表明

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查看答案

《泰晤士报》记者莫里循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给报社的电文中使用了“革命”一词。而《泰晤士报》新闻部主任达·狄·布拉姆则指出,革命只适合成功的叛乱,只能在叛乱已经成功之后使用。除非并知道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不论起义的形势如何严重,不能将起义说成是革命。《泰晤士报》在13日刊登武昌首义时最终使用的标题是“起义”。这表明此时的《泰晤士报》

A.支持中国革命      B.反对中国革命      C.舆论导向谨慎      D.认清了起义前景

 

查看答案

近代有人在一场战役前分析:“上海是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外国租界多,是国际观瞻的战略要地,不打就退,政治影响太坏,弄不好就会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江浙水网地区,敌军的现代化武器用不上。还有人说,我们在上海打起来,可以使敌军整个战略轴线发生改变,让敌军从‘由北而南’的俯攻之态改变成‘由东向西’的仰攻,丧失其主宰战场的时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B.该战役使我军战略初步实现

C.该战役发生时列强武力干涉              D.该战役中我军大胜敌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