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商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6分)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5分)

(3)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1分)请任选其中一个变法简要说明其评价的主要理由。(4分)

 

(1)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军事:奖励军功,确立二十等爵制。思想:燔诗书,明法令。 (6分) (2)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 (3)北魏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但严刑峻法,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学生回答两个以上按第一个给分)(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考查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列举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即可。 (2)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回答张之洞的评价,而是要学生对张之洞的评价发表看法,主要从是否客观公正的角度回答。 (3)问实际涉及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严刑峻法,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审判查理一世开始了:独立派内部出现犹豫和动摇,但克伦威尔顺应士兵和广大民众的要求,把国王当作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公敌。他在审判国王的特别法庭上,竭力向摇摆不定的法官们阐明处死国王的理由,指出“要当机立断地了结这件大事;基督命令你们惩罚英国压迫者。”……最后他不顾法官们的暖昧态度,并排除来自法国、西班牙等国封建势力的干预,亲自起草对国王执行死刑的命令。

——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

材料二 战争使克伦威尔在英伦三岛、在全欧洲扬名,并把他一步一步向着最高权力的峰巅推进,但却使共和国步入了危机。连年征战的巨大军费开支造成了国库空虚,国内民不聊生:保王党公开地仇视一种宗教狂热者的统治。国内宗教问题冲突不断发生:一切都仿佛在倒退,人们呼吁着和平。克伦威尔对人民安抚的政策又被议会推翻,各项改革政策,议会也不过问。军官们强迫议会改革,甚至不惜发动武装政变。议会看到了危机,却内部纷争,意见不一,少数激进的议员策划企图“保存他们自己永久挂权力的计划”方案,并要解除克伦威尔军事统帅的职务。克伦威尔开始策划“取而代之”。   

——查尔斯·弗思《克伦威尔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如何图谋去保持他自己为英国三岛的专制圪治者。有三种环境能贡献他的力量:(一)他是一个军队所爱戴的领袖,这个军队具有它的严格纪律,并惧怕他的严酷残忍。(二)在他的法律与命令的严密实施之下,工商业达到国内的繁荣。(三)他的外交处置,满足了英国的爱国热心,并富裕了英国的国库,有利的各通商条约,与荷兰人和法国人订立了。在反抗西班牙的战争中,军队夺取了敦刻尔克;海军——此时确已变得极强——沉没了一支西班牙的军舰,从西班牙方面抢得了牙买加,并装载大量的西班牙银子回来了。

——卡尔顿·海斯《近世欧洲政治社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克伦威尔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对英国革命有什么影响?(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克伦威尔开始策划“取而代之”的主要原因。(2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克伦威尔独裁统治对英国的历史作用。(3分)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处时代,你如何认识克伦威尔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之间的关系?(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别,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殖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事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

——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

材料二  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

——《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

材料三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十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最上之改革”指什么?并分析为什么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其理由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三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什么深远影响?(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份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民意调查

1939年6月,美国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成就”以及“最差表现”,结果如下:

关于新政的最大成就:“28%认为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21%为金融业改革,11%为自然资源保护,7%为社会安全,5%为农业项目,4%为劳工政策,3%为取消《禁酒令》……”

关于新政的最差表现:“23%认为是救济项目和工作改进组织,16%为各类支出,12%为农场规划,6%为劳工政策,5%为政府对商业的干预,5%为最高法院计划,4%为成立国家复兴署(NRA),3%为取消《禁酒令》,2%为提高税费……”

注:民调同时表明处于高收入阶层的公民认为罗斯福遏制银行业危机的举措是有效的,但对他的消费政策及其救济政策则表示强烈反对。那些处于低收入阶层的公民对救济政策拍手称快,但却对减少家畜表示极大地不满。

材料二 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晚清时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从一个完全的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民国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既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也是“上升”的起始时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请同答:

(1)这份民调显示通过罗斯福新政,美国社会在哪些方面开始转型?(3分)

(2)根据材料的观点,列举1901年到1920年间体现近代中国“沉沦”的重要历史事件。(3分)

(3)简要分析1901年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画家库尔贝绘画的对象往往是工人、农民、家庭主妇等,有人批评他是“崇尚丑陋”,他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者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她们。”库尔贝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派           D.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2011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圣彼得堡出席了某组织成员国第十次会议并发表讲话“该组织成立十年来,朝着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的既定目标稳步迈进,为我们今天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挑战、维护共同利益奠定了基础。”该组织应是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