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前期《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

唐前期《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

 

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错误,两则材料地点不同,难说矛盾。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那一则材料更权威的问题;文学作品虽然有一定的文学成分,但是也可以作为史料进行参考,因此C错误。材料中有关夜市的“矛盾”记载实际上是不同时期的现象,在唐后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夜市出现。故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最大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查看答案

《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除井田,民得卖买”

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查看答案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政治史表明国家的军事力量逐步衰落,但这仍是制度和文化有重要发展的时期。隐藏在这一发展后面的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者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的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在宋代,商业资本不但继续发挥其愁迁百物、畅通货币的作用,而且它更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对产品的包买和预付定钱,显然是有利于生产的。这种商品货币关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一定能萌生出来。历史的发展毕竟是曲折的。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商业资本在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转化为土地;另一方面,封建国家垄断性专利制度,也是商业资本推进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严重阻力,所以商业资本在宋代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也就非常有限了。

——邓广铭、漆侠《宋史专题课》

材料三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商业革命”有什么依据?(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商业资本在宋代没有更进一步发展”的原因。(4分)

(3)比较材料三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商业革命的历史地位的认识有何不同?(4分)选择你同意的观点并概括理由。(3分)

 

查看答案

二战后在美苏两极格局笼罩之下,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1951年法德

等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探索一体化道路。而法德和解被誉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动

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遗产,但由于历史的不同和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上长期不断的相互战争一直是它们的负担。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战争之后,许多人终于感觉激烈冲突的代价太大了,战争不再对任何国家有益。苏联的“势力扩张”使某种形式的西欧统一具有诱感力。

——马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下卷

材料二 阿登纳(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认为,“即使在处在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

——《论二战后阿莹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材料三 西德的国家精英一般承认,原则上应赔偿纳粹暴政的受害者的物质损失、身体和精神损害以及无尽的伤害。……在过去的20年中,“负面记忆”促进了德国与其欧洲邻国的日益全面的和解。由于代际更替和冷战的结束,欧洲人已经承认他们对于纳粹和法西斯统治的责任,以及对占领时期的罪行和1945年之后的歧视的责任。

——《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

(1)根据材料一,简要归纳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3分)

(2)根据材料二提炼阿登纳关于德法和解的观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德国和邻国最终实现全面和解的历史原因。(3分)对此,可以得出什么认识?(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