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设之首要在...

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 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二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贫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材料三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找寻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孙中山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在当时是否实现?为什么?(3分)

(3)从材料二的演说词中,你看到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4分)

 

(1)认识: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1分) 没有实现。(1分)因为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不能走向富强,所以民生问题就不可能解决)。(1分) (2)问题:美国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危机致数千万人处在贫困当中。(1分) 解决: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失业现象: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任两点4分) (3)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改革推动政治改革,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分);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政治改革为主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孙中山思想。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建设之首要在民生。”一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1924年”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回答。第(2)问考查三十年代美国经济。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出现的时间背景回答,此时美国出现了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失业。第二小问,罗斯福新政回答。第(3)问考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的经济发展回答。此时期中国方面国内实行了改革开放。苏联进行了戈尔巴乔夫改革。 考点:中外民生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由被动到主动,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材料二 (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一《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三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棱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走半。

——包世臣《安黑四种》

材料四  1950~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单位为百万美元)

时间       1950      1955     1965     1970     1980       1993

日本        47        83      454       807     9201       39066

美国       238       —      —      —      4813       27660

苏联       337       1790      406      45       492        —

请回答:(1)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2分)二者有何内在联系?(2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经济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3)对比分析材料四中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格局有何不同特点?(2分)请阐述造成这种变化的国际、国内因素。(4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东京梦华录》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南宋《梦粱录》载:“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陆游在《杂赋》中提到:“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二  2007年12月,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考古专家认为,“南海一号”沉船本身就是一个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

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3分)

(2)结合材料三,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2分)

(3)材料四中内藤湖南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有何不同?《全球通史》中“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生产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4分)

(4)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请用宋代的史实加以说明。(2分)

 

查看答案

瑞典文学院2009年10月8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女作家和诗人赫塔?穆勒。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说,穆勒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下列作品中,与穆勒艺术风格相一致的是(       )

A.《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格尔尼卡》

C.《巴黎圣母院》                         D.《向日葵》

 

查看答案

针对全球化浪潮中的疑问:“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世界里为什么美国像是水中之鱼?”有学者这样回应:“美国是一条非常大的鱼,在全球化的水中轻松地游着,居于支配地位。”这表明(       )

A.全球化就是美国化,美国在全球化浪潮中无所不能

B.在全球化浪潮中,美国在综合实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C.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其他国家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D.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超级大国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

 

查看答案

如右图所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B阶段到D阶段只用了不到50年,其原因不包括(         )

说明: 满分5 manfen5.com

A.生产力的推动

B.处于相对和平时期

C.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D.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