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15分)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

阅读材料:(15分)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材料四  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4分)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流加速的主要原因。(2分)

 

(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3分,任意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2)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2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2分) (3)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2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4分,任答两即可得满分) (4)答案: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2分) (评分说明:答出工业革命给2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2分。如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扩张、传教等均可各给2分,总分不超过4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

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3分)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种选官制度的关系。(5分)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8)

 

查看答案

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查看答案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查看答案

公元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面临挑战,其主要威胁来自于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工商业奴隶主的挑战

D、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压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